语言障碍 ZM2.1 康复系统对失语症的疗效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翟浩瀚 夏娣文 程薇萍 邹碧花 陈晓燕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性试验,比较在失语症患者中利用机语言训练系统训练和传统语言训练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试验要求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利用语言障碍 ZM2.1 康复系统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对照组由语言治疗师进行训练。训练开始和训练4周后各评定 1 次,所有研究对象均利用《各种言语型式的障碍程度分 级表》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读理解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书写能力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语言障碍 ZM2.1 康复系统能提高失语症患者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读理解能力,其疗效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当。

【关键词】  失语症,语言障碍,训练,计算机

在语言障碍治疗中,随着计算机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语言障碍诊断与治疗系统正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2],它能将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画面精彩的特点,使患者从枯燥、单调的语言训练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激发患者语言潜能,该方法的训练效果已经得到肯定[1,3]。我们使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康复医学科开发的语言障碍诊治仪 ZM2.1 系统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训练,并通过临床治疗性试验与传统的言语治疗师训练进行疗效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 年 11 月-2006 年 10 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后有语言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失语者,②意识清楚,③愿意参加本次试验。排除标准:有、视力、精神、智力障碍,不能完成试验者。共有研究对象 33 例,利用抛硬币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 18 例,男 11 例,女 7 例;年龄 43~72 岁,平均(57.00 ±7.08)岁;右利手 18 例,左利手 0 例;发病至首次语言评定时间平均为(24.00±5.61)d。其中脑血管意外 13 例,脑外伤 5 例。对照组为 15 例,男 10 例,女 5 例,年龄 39~73 岁,平均(55.49±9.77)岁, 右利手 15 例,左利手 0 例,发病至首次语言评定时间为(22.85±7.04)d;脑血管意外 11 例,脑外伤 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利手、病种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    语言障碍诊治仪 ZM2.1 是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语言障碍诊治中心陈卓铭医生研究开发的对汉语语言障碍进行诊断和康复治疗的应用仪器,它将康复训练与诊断检查有机地结合,对每个患者每项诊断,通过康复建议实现康复个体化,实用性更强,做到为每个患者度身订制的康复训练。

    1.2.2    研究方法    按照临床治疗性试验设计要求,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利用语言障碍 ZM2.1 康复系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由语言治疗师进行训练。每天训练两次,每次 1 h,每周训练 6 d。

    干预措施:试验组利用 ZM2.1 康复系统进行训练,利用语言障碍 ZM2.1 康复系统将康复训练与诊断检查有机地结合,为每个患者度身订制的康复训练计划。设置有:听康复、视康复、语音康复、口语表达、发音器官、学老师平台等按键,实行语言障碍全方位康复。

    对照组由语言治疗师实行一对一训练,训练措施有:语音训练,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和口腔动作加发音训练;听理解训练,包括下面几个训练内容:①单词的认知和辨别,②语句理解,③口语表达,④阅读理解和朗读训练,⑤书写训练。

    1.2.3    观察指标    在训练开始和训练 4 周后各评定 1 次,所有研究对象均利用《各种言语型式的障碍程度分级表》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法》进行评定[4],评定有康复医师和语言治疗师 2 人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使用卡方检验中的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由第 1 作者完成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两组患者通过 4 周训练后,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读理解能力、书写能力改善情况,见表 1。

    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读理解能力方面 P 值分别为 0.89、0.58、0.70,均 > 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在上述三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书写能力方面,P = 0.02,P < 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试验组。

    两组患者交流能力结果见表 2。

    3    讨    论

    失语症患者其语言功能的恢复有治愈的因素,但通过积极的语言康复训练对各种语言障碍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语言康复可以提高与受损区域邻近的大脑皮质的激活程度,增加局部的血液灌注,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而使语言得到改善[6]。因此积极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对语言障碍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容易疲劳,常常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训练中来。这些对训练的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利用机多媒体系统来辅助训练成为语言康复治疗的一个趋势,很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李巧微[3]等应用 ZM2.1 康复训练系统治疗运动性失语,并通过对照研究表明应用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取得了满意效果。这一研究对照组为非治疗组,只能说明利用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有效性,并不足以说明这种训练方法与传统的单纯治疗师训练的疗效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单独使用计算机语音治疗系统辅助训练与传统的单纯由语言治疗师来训练的疗效差别,我们设计了临床治疗性试验,试验结果提示对于失语症患者来说,利用计算机语言治疗系统训练和语言治疗师训练后其效果在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读理解能力、日常生活交流方面无明显差别,在书写方面语言治疗师训练要优于计算机训练组,这可能与 ZM2.1 康复训练系统缺乏书写训练的相关内容有关。

    计算机应用于语言治疗有其优点:首先它可使语言训练部分脱离治疗师,患者可以开展自我家庭训练,这有助于更多的言语障碍患者接受长期的语言治疗训练。其次,利用计算机对图像、声音的处理技术,提供视觉、听觉的反馈刺激,信息量大,并且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治疗方案和内容。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开展人机对话,提高患者交流能力。但不可否认,计算机应用于语言训练中只是训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训练的原理仍然是针对患者的听、说、读、写等某一言语技能或行为利用组织好的作业进行训练。从这一层面来看与传统的语言治疗师的训练是无本质区别的。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两组训练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可以说明上述观点。

    目前计算机在语言治疗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不足,如对于各种方言流行的地区,单纯的普通话软件不能满足需求;目前的计算机语言训练系统对于书写功能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
  〔1〕邱卫红, 窦祖林, 万桂芳, 等. 无障碍电脑语言系统U1在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中的应用〔J〕. 临床康复, 2004, 8(1):28-29

〔2〕Katz RC, Wertz RT.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provided reading treatment for chronic aphasic adults〔J〕. Speech Lang Hear Res, 1997, 40(3):493-507

〔3〕李巧薇, 陈卓铭, 黄舜韶, 等. 应用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治疗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25):14-16

〔4〕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 2000. 870-872

〔5〕孔莉. 脑卒中后不同类型失语症的自然恢复状况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6):532-533

〔6〕孙会芳, 倪朝民. 失语症的康复治疗:研究与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