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化疗及动脉栓塞在中晚期宫颈癌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采用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对11例子宫颈癌患者进行灌注化疗栓塞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结果 患者阴道出血减少,腹痛减轻,肿瘤体积缩小,舒适度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 子宫颈癌介入性化疗栓塞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对其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使患者降低消极情绪,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及生存信心。
【关键词】 子宫颈癌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观察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of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ermediate and anvenced cervical cancer.Methods In chemoembolization,11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ere perfused by superselective and two sides internal iliac artery cannula,and we explored its nursing and observation.Results Vaginal hemorrhage of patients was reduced,obdominal pain was eased,tumor volume was diminished,degree of comfort was increased,quality of life was improved.Conclusion Intercurrent chemoemboliz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is a practical and feasible way to treat intermediate and anvanced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By it rate of exairesis and survical rate of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could be raised.By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d effective nuring,health guidance,negative feeling of patients is lower.Self-care ability and living confidence of patients enhance.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observation;nursing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传统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放疗[1],近年来动脉化疗栓塞在子宫颈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2]。我院2006年对11例子宫颈癌患者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其观察及护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我院对11例子宫颈癌患者实施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年龄38~65岁,平均42.5岁。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中:Ⅰb期3例,Ⅱa期3例,Ⅱb期4例,Ⅲb期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介入术前均行B超(或CT)、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检查。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将5 F Cobro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右侧髂内动脉,缓慢注入化疗药物,最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至出现反流现象,此时退管至腹主动脉,再插管至对侧髂内动脉同法灌注化疗栓塞,造影证实肿瘤血管消失即拔管,右侧股动脉穿刺点压迫10 min,加压包扎,压1 kg沙袋6 h。化疗方案:DDP 80~100 mg,MMC 6~8 mg,5-FU 1000~1200 mg。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11例患者中,因癌灶所致阴道流血、流液、下腹痛症状于介入后3~5天有不同程度缓解,病灶体积经介入治疗前后B超显示明显缩小。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其心理压力减轻,舒适度增加。除1例Ⅲb期经2次动脉化疗栓塞依然无法手术切除改为放疗外,其余均顺利手术切除。
2.2 不良反应观察 常见的有发热、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经适时的药物治疗以及相应饮食、生活、心理指导均逐渐好转。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的诊疗技术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同时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治疗、转归过程、预后的正确认识和康复信心,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而影响治疗的信心及效果。因此护士言语、举止、神态、亲人的言行均对患者能否鼓起勇气、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起关键作用。而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健康,使其了解介入手术过程及手术对其疾病的治疗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存信念。
3.2 术前准备 (1)监测:了解患者血象、血电解质、肝肾功能、B超等检查。(2)皮肤准备:脐以下至双下肢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外阴部,尤其注意双侧腹股沟区有无破损、皮肤异常等。(3)药敏试验:术前日行利多卡因及碘皮试并了解有无过敏性疾病。(4)胃肠准备:术前6 h禁食水,术日晨肥皂水灌肠1次,以免造成伪影,影响造影清晰度。(5)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以免膀胱充盈影响术野。
3.3 术中护理 (1)体位:平卧位,身体相对制动,防止导管移位,保证DSA显像效果。(2)心理支持:患者因疾病而心情压抑,面对庞大的机器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影响插管的顺利进行,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与患者多交流,使其解除顾虑,配合治疗。(3)观察患者的神志、尿量、心率、呼吸、血压变化,注意有无面部潮红、头晕、恶心、胸闷、心慌,甚至血压下降、休克等造影剂过敏反应出现,异常时立即吸氧、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配合医生进行抗过敏、抗休克治疗。(4)正确使用化疗药物,严格查对,保证剂量准确。(5)止痛:动脉栓塞时栓塞剂到达靶器官,局部血供减少,刺激血管内膜,引起疼痛。必要时应给予度冷丁肌注,以防止疼痛性休克的发生。
3.4 术后护理 (1)穿刺点护理:拔管后右侧股动脉穿刺点压迫10 min,压沙袋6 h,患肢制动6 h,平卧12 h,防止局部渗血、血肿发生。(2)双下肢观察:观察双足背动脉搏动,注意双下肢皮温、颜色、感觉、肌力是否正常。由于股动脉穿刺损伤局部血管内膜致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穿刺点压迫沙袋过重致暂时性血流减慢,可出现下肢动脉内血栓形成。故术后应注意观察,定时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发生栓塞。(3)体温观察:因此项技术为侵入性操作,栓塞致局部组织坏死,化疗药作用等均可致体温升高。术后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护,鼓励患者多饮水,常规用抗生素3天,必要时用退热剂。(4)外阴、臀部皮肤观察:髂内动脉栓塞时,栓塞剂有可能进入臀上、臀下及阴部内动脉而出现臀部、外阴部红肿、疼痛,此时应注意定时局部按摩及物理,若有溃疡时按外科换药处理。(5)排尿排便观察:注意尿量、尿色、粪便颜色。血尿时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行膀胱冲洗;血便时给予患者半流食或软食,告知患者随着药物的代谢症状会逐渐消失,避免其因不知情而产生恐慌、焦虑情绪。
3.5 出院指导 对患者出院后的用药、饮食、休息、性生活、复诊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适详细讲解。帮助其正确安排生活起居,做到生活,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久坐、久卧、久行,增强自理能力;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增加与其他癌症患者的联系,相互交流,从中获得抗癌信心和力量;指导患者根据兴趣培养自我爱好,种花、养鸟、绘画、听等。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详细解答,积极促使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中,以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4 讨论
对于子宫颈癌的治疗现在越来越强调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化疗在子宫颈癌中的作用已到新辅助化学治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阶段。随着血管性介入水平的提高,介入器材的改进以及对动脉化疗抗癌药物血浆和组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使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在子宫颈癌治疗中渐受重视。在介入治疗中,护士根据患者文化层次、对疾病认知程度,对其术前、术中、术后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心理疏导,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
4.1 提高疗效,增加手术切除率 血供主要来源于两侧髂内动脉,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有利于提高疗效,减轻全身毒副作用。据报道[3,4],局部药物浓度为全身化疗的89倍,一定范围内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伤细胞的能力增加10~100倍。可使宫颈癌灶体积缩小,降低肿瘤分期,从而使原来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能行宫颈癌根治术。
4.2 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子宫颈癌患者身体素质、精神状态较差,在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后,出血得到控制,腹水减少,腹痛减轻,肿块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提高[5]。适时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使患者可以从心理上减轻恐惧、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文献】
1 张克毅.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979.
2 郑彩微,曾小波,帅茨霞,等.EPI、DDP介入治疗宫颈癌的探讨.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6):359.
3 成文彩,蔡桂茹,顾美皎.髂内动脉插管化疗提高妇科恶性肿瘤疗效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5):270.
4 贾丽辰,王昭梅,黄淑馨,等.介入放射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应用.上海医学,1991,11(11):675.
5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临床介入治疗学.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