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 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是当前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药物的特殊性及其他因素,极易导致化疗药物外渗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而药物外渗是临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了解化疗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通过对病人的宣教、细致的观察和护理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来预防和减少药液外渗,减轻患者痛苦。采取正确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减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白血病化疗;外渗;预防;处理
使用化疗药物是当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绝大多数化疗药物治疗仍需依靠静脉输液来完成,许多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具有严重的毒性和刺激性。因此,化疗药物外渗是临床静脉输液化疗药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可损伤神经肌腱,甚至造成组织坏死导致肢体功能丧失,给患者留下终身残疾。了解化疗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以及预防措施,对减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化疗药物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
化疗药物导致组织的损伤因药而异,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化疗药物分两类:发疱剂和非发疱剂。常用的发疱剂药物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这些药物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非发疱性药物包括: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氨甲蝶呤、足叶乙甙、顺铂等,这些药物可引起注射局部或静脉疼痛,很少产生急性反应或组织坏死。组织坏死的机理:(1)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RNA结合,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上,引起的反应是慢性的,故愈合较慢。(2)不与DNA结合的药物如植物碱类,主要通过其脂溶作用来破坏细胞膜。
2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2.1 药物因素 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有关。如异长春新碱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的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药物渗漏皮下。
2.2 血管因素 经常较慢注射或采集血标本,使血管脆性增大,弹性下降,血管变细、变硬,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时,使管腔内压力增大,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2.3 操作因素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渗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头刺破血管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针头固定不牢等。
2.4 使用时间 长期应用化疗药物,使患者静脉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内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加大,导致化疗药在静脉内膜炎薄弱处外渗。
3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血管的评估 输液前应详细了解可能增加药物外渗的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或补救措施以减少药物的外渗。
3.2 合理选择血管 (1)一般患者的血管选择: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如发疱性、刺激性药物不宜选择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可选用前臂静脉或较粗大的静脉穿刺。一般不使用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对于长期化疗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外周血管难以穿刺者,可行中心静脉插管给药。(2)特殊患者的血管选择: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禁在上肢输入化疗药。
3.3 提高专业技术 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各个化疗药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为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要熟练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1次成功率,在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
3.4 加强患者的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是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感,对初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应向其讲解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如有输注部位的肿胀、疼痛、针刺感、烧灼感等及时报告护士,提高患者观察静脉外渗发生的意识。
3.5 严密的观察 输注化疗药物期间应经常查看静脉通路和回血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可疑,应立即停止输注并及时更换输注部位。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 一般处理
4.1.1 静脉输注通路的处理 若药物外渗发生在外周静脉,应立即停止输注,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出,拔针后压迫针眼5min,再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渗漏早期应抬高患肢,以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4.1.2 冷湿敷或冰敷 发生渗漏24h内酌情给予冷湿敷或冰敷。实验证明,渗漏初期4℃~6℃冷敷效果优于中药湿敷[1],早期切不可用热敷[2]。
4.1.3 热敷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化疗药物的外渗,因局部热敷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的伤害,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一般在外渗发生24h后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保持为40℃~50℃,每次40min,间隔30min后再敷第2次,每日可敷5~6次。热敷禁用于蒽环类化疗药物。
4.2 药物处理
4.2.1 二甲基亚砜 有很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加速外渗药物清除的功能。可用于蒽环类、丝裂霉素、顺铂和氟尿嘧啶等。局部外用,每6~8h1次,连用7~14天,让其干燥。
4.2.2 透明质酸酶 可降解皮下组织的透明质酸,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适用于植物碱类。透明质酸酶1ml,局部皮下注射。
4.2.3 硫代硫酸钠 用于氮芥,与之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10%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馏水混合,局部注射或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h。
4.2.4 中药 如意金黄散外敷等化疗药物外渗漏治疗效果好[3];锦蓉酊剂对各种药物渗漏后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者疗效确切[4],湿敷烧伤膏用于长春新碱、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所致皮肤坏死,其敷涂于外渗部位,每6h 1次,共用14天,有效率可达100%。
5 小结
若外渗药物没有相应的解毒剂,可用2%的利多卡因100mg+生理盐水2ml+地塞米松3mg局部环行封闭,范围在外渗边界旁开1cm,每日1次,封闭3次。注意封闭量适中,否则可能引起肢体肿胀过甚,以致影响动脉血运。
护理上要认真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并做好记录,如记录外渗发生情况、处理方法、局部外渗损伤改变等。如出院患者要随访观察局部组织变化,必要时严重的组织损伤及溃疡可考虑外科扩创及植皮手术。
【】
1 郝永红.静脉外渗后早期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0,8:369.
2 瞿月霞.恶性肿瘤化疗中护理失误教训.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473.
3 朱福琴.如意金黄散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医药卫生,2001,17(9):735.
4 杨金坤,赵爱光,钱雅奋.中药锦蓉酊剂对化疗药物外渗病变的临床与药.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