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手术室的紧急救援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巧菊 罗朝霞 刘春梅 杜秋蓉

 摘 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数以万计的护理人员参加了医疗救援工作。作者基于一线灾区抗震救灾的经验,就有关手术室的紧急救援护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管理、手术用物的管理、术中配合、院内感染管理进行归纳,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相关工作提供资料信息。
  关键词地震灾害 ;手术室;紧急救援护理
  
  地震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此次世界罕见的重大地质灾害中,绵阳市中心这座处在重灾区的一座三级甲等综和医院承担了举足轻重的医疗救援任务。手术室是进行诊疗及抢救的重要场所之一,5月12日3pm至5月14日在抗震救灾中与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共完成485例灾民手术的配合。救治的灾民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91岁,对于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现总结归纳如下:
  
  1建立临时手术室
  
  地震发生后,原有手术室遭到了较大破坏暂不能使用。在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院前的广场地带搭建了空间较大的帐篷6座, 设立为临时手术区域,其中设手术间4间,物品洗涤处置间1间,物品消毒供应1间。并立即停排择期手术,24小时开放手术室。手术区域设在靠近急诊急救区域处,可以缩短受伤灾民的搬运时间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手术用物
  
  抗震救灾早期由于地震的原因,原有手术室遭到较大的破坏,院内大型洗涤、消毒灭菌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新建立的蓬区手术室需立即筹备手术用物,合理有效的应急性手术用物的管理对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手术器械的准备与灭菌
  抢救的第一阶段,约90%伤员是骨科、脑外科大型清创缝合手术。原有手术器械运行模式已远远不够,立即组织人员拆散原有器械打包模式重新组合手术器械包,将原来的6个手术清创缝合包增加到47个。对于使用的特殊器械如:咬骨钳等均采用单独包装。截肢器械包简化成:两把扣可钳、两根线锯条组合成的包,单独包装灭菌。为了应对大量手术运行,原有的高压蒸汽灭菌系统器停止了使用为保持有效灭菌,将所有的快速灭菌器集中进行消毒以应对器械的使用。
  2.2一次性消耗性物品
  应对如此巨大的伤员群体传统的无菌敷料准备和打包已供应不及,在这个特殊时期一次性无菌手术巾、手术衣等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在保证手术的无菌安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节约了物品的洗涤、打包、灭菌的时间,节约出的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伤员的手术工作。
  2.3器械的洗涤、打包处理
  器械的洗涤空间设置在有下水道处,洗涤区内放置4个容积较大的塑料储水槽。塑料储水槽内分别装入清水,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含酶浸泡液、清水。手术用后的器械立即放入清水冲洗掉血迹污物等,再放在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内进行浸泡30分钟,然后放入含酶液体内浸泡5分钟,最后放入清水内彻底洗涤干净,再擦净水分打包消毒灭菌。
  
  3人员的管理
  
  在本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医疗救护呈现的是一个长期连续的作战状态。手术室工作需要24小时开放,且手术量超出日常工作量的几倍。手术室工作与日常工作相比无间歇。因此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取消休假,并合理安排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实行有效分工为以后的抢救工作的高效率、有序的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1 壮大护理队伍
  手术室共有员工41人,其中护士40名,消毒员工1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超出日常手术量近5倍的工作量,由于体力透支,这些员工在恶劣的抢救工作环境中很难24小时持续的保持高效的工作质量,因此壮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地震发生后立即由护理部统一协调,调配全院曾经在手术室工作过的护士和有手术室工作经验的护士共计8名,从供应室调2名洗涤消毒人员,共计10名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协助手术的抢救工作。

  3.2合理排班与明确分工
  本次地震属于特大地质灾害,外伤重病员非常多,救护车大约5分钟、10分钟一辆,有时是卡车运送来,一次送来的伤员约十几名左右,24小时持续进行,此现象持续到灾后5、6天。受伤灾民伤情多是压砸伤,伤口泥沙较多,清创处理繁锁,劳动量非常大。为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连续工作。
  救治灾民需要大量无菌手术器械等物品,本次特大地质灾害造成大型消毒灭菌系统严重损坏,物品的灭菌只能利用小型快速高压灭菌器进行消毒。因此在原有后勤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器械洗涤、打包和消毒人员是非常关键的,设置2名污物收集人员到手术间收集清理垃圾,1名无菌物品准备人员、1名无菌物品传递人员,手术配合护士只在帐篷内配合手术。此项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有效工作效率,在抗震救灾的前48小时内,4个简易手术间成功完成了485例手术。
  
  4术中配合
  
  术中手术配合护士动作要准确、轻柔,全神贯注配合手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器械配合区及手术野周围敷料整洁干燥,避免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被污染,从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控制院内感染?。此次地震中前期手术的伤员90%是大清创手术,创口内泥沙、污垢非常多,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由于时间紧迫按常规边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边冲洗会耽误后面的伤员的抢救时间。则需安排一名工人专门从事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事项,并将开启铝盖的生理盐水送到每个手术间以供使用。
  
  5院感管理
  
  预防、控制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1]。因此凡是清创缝合手术我科均在使用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清创不彻底易造成伤口感染,严格进行刷洗和清理创口内泥沙、污垢,用大量的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是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和手术后特别加强对针头、刀片、空安瓿等用后的管理。注射针头严禁双手回套,直接装入防水耐刺的锐器盒内满3/4即密封焚烧处理。凡术中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品满3/4后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运出交清洁公司焚毁处理[2]。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手术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正确的外科洗手是阻隔手术人员携带病原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3]。在帐篷区手术室内是无常规外科的用流动水、肥皂刷手的条件,我科室在我院院感办的指示下采用外科手消毒速干型消毒剂进行外科洗手消毒。消毒方法为:先用清水润湿双臂(肘上7cm),然后用原液5ml搓洗2-3分钟后洗净污沫,用无菌毛巾擦干,再用原液1-2ml均匀涂抹前臂形成保护层,待干后带无菌橡皮手套。
  
  6小结
  
  在抗震救灾初期中,人力资源不足,无菌物质的严重缺乏是整个救灾中最大的救援障碍。 如何把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到最大效率是整个医疗救援成功的关键。一次性无菌物质的充分准备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使用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以上应急性管理措施我科在篷区成功的进行了485例手术的配合,在手术配合中不仅要有快速的操作更要严格无菌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我科护理人员在救灾中严格执行上述工作原则在篷区进行的485例手术只出现了1例感染手术,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创造了性突破,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院感控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成功。
  
  
  [1] 宋峰、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4-255.
  [2] 许军萍.合并艾滋病感染患者手术全程护理配合及防护管理.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30-31.
  [3] 吴瑞萍、林华.手术室院内感染隐患与管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4(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