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摘要】 目的 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经手术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表现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4例平扫表现肝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肝内胆管扩张,多期增强扫描,延迟强化特征。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图像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门部胆管癌诊断。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机 成像 三维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近端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主要侵犯肝总管和其分叉部以上的左右肝管的胆管[1]。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的好发部位,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40%~76%[2],也是临床上引起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生长缓慢,但因发现晚,确诊迟,手术切除困难,预后很差。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手术难度大,术前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78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黄疸出现前上腹部不适胀痛1例(既往胆囊或胆管结石)。术前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ensation16螺旋扫描机,均进行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扫描,动脉期从注射造影剂18~28s后延迟扫描,门脉期为70~120s,延迟期则为2~5min扫描。造影剂则为欧乃派克或碘佛醇100ml,经肘静脉内高压注射器团注增强扫描,速率2.5~3.0ml/s,螺距1,层厚8mm。应用增强原始数据进行2mm薄层重建,应用行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平面重建,即多层面重建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
2 结果
2.1 CT表现
①肝内胆管扩张(见图1)。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7例,呈柱状扩张4例,轻度扩张、扭曲1例。本组12例均表现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扩张,结合薄层清楚显示梗阻部位及胆管受侵范围。特别在MPR 显示更清楚、直观(见图2,图3)。②8例肝门区软组织肿块,呈结节状(见图4),大小不一,平扫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CT值32~40HU,增强后,早期强化不明显,延迟2~4min,强化明显,与报道[1]相符合。本组5例CT表现管壁不规则增厚,偏心性狭窄,增强扫描,管壁不同程度强化。③肝叶不同程度萎缩,多见于肝左叶。④肝内转移,本组有3例显示肝内转移。⑤淋巴结转移,本组4例CT发现肝门淋巴结转移,2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手术发现比CT显示更多些,特别是肝门部小淋巴结。⑥侵犯周围,3例显示门脉分支被肿瘤包绕,但未见门脉癌栓。周边十二指肠、胆囊及腹膜、骨骼未见侵犯。
2.2 病理诊断
12例肝门胆管癌,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未见,乳头状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
3 讨论
3.1 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
肝门区胆管癌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或其汇合处,多原发于一侧肝管,后随肿瘤至汇合处或对侧浸润生长。由于胆管内径较小,即使肿瘤很小,也可引起梗阻,出现黄疸。根据生长方式不同,将其分为:①息肉型,或称浸润型;②结节型;③硬化型[3]。
3.2 梗阻区定位
采用螺旋CT,结合2mm薄层扫描,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达肝门区,胆总管显示不清(有时只见细小环形低密度影)。源于一侧肝门部胆管癌,可见该侧胆管扩张,相应处肝脏萎缩。薄层扫描,并图像后处理,MPR能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大小、胆管受侵范围以及与周边关系,为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3.3 梗阻区定性
螺旋CT不仅能观察管壁厚薄及管腔受阻程度,还可了解病变向管壁外扩展的状况。增强扫描,有延迟强化的特点。根据病理研究发现,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癌多为硬化型病变,伴有丰富的纤维组织,间隙较大,储存造影剂时间长或是造影剂从纤维组织弥散回流入血缓慢,所以在多期CT扫描显示延迟强化的特点。
3.4 浸润和转移
由于胆管周围有血管、淋巴管网和神经丛包绕,并一起进入肝内Glinson系统。胆管癌细胞可通过多通道沿胆管周围向肝内或肝外扩散、滞留、生长及繁殖。所谓“跳跃式”生长[4],可能系原发癌细胞通过周围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周围间隙转移正常胆管周围并进而侵犯胆管。还可通过神经周围间隙向近端或远端方向转移,并向十二指肠韧带及周边结缔组织扩散。CT表现为肝外扩展、网膜的直接侵犯及淋巴结(肝组、腹腔干组、胰十二肠组、系膜或主动脉组)肿大等,螺旋CT扫描诊断肿大淋巴结有明显优势[5],并能发现肝内转移。
3.5 鉴别诊断
肝门区胆管癌先与肝门区生长的原发性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压迫胆管,引起胆管扩张,但增强后,强化方式不同,表现肝细胞肝癌的“快进快出”特点,肝叶无萎缩。临床有肝硬化病史,AFP阳性;而肝门部胆管癌延迟强化特点。其次与硬化性胆管炎鉴别,硬化性胆管炎管壁均匀增厚,而肝门部胆管癌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还有与胆管炎症合并泥沙样结石区分较难,应引起重视,仔细观察,结合B超及其他检查。
肝门部胆管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肝门区局部形成软组织结节或肿块,梗阻平面以上胆管扩张,多期扫描可见病灶延时强化。三维重建可从多角度更清晰地显示病灶。肝门区胆管癌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图像具有一定特异性,只要掌握其特征,便可作出明确诊断。
【】
[1]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94-198.
[2]石木兰.肿瘤影像学[M].北京:出版社,2003:603.
[3]巫北海,廖军,周永碧,等.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4):197-200.
[4]王曙光,韩本立,蔡景修.胆管癌浸润、转移及外科治疗中的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1997,17(2):116-117.
[5]肖云锋,荣文霞,何银,等.肝门部胆管癌的CT诊断与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5,14(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