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和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陆小妮,韦忠恒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肝;血管瘤/;放射学,介入性;护理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为该病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比较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广、费用低、疗效显著等优点。自2001年以来我院对28例肝血管瘤患者用超液化碘化油乳剂、平阳霉素作为栓塞剂进行栓塞介入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临床治疗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47岁。肿瘤单发20例,多发8例。肝右叶15例,肝左叶6例,肝左右叶7例。病灶直径4.2~13.1cm。全部病例术前经彩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检查肝功能正常,AFP阴性,2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适或腹痛,其余5例为体检时发现。

  1.2  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采用Seldiger技术,经皮右侧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观察肝动脉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和供血情况。再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靶血管,缓慢注入平阳霉素8~16mg加超液化碘化油乳剂5~10ml不等,充分混匀,以瘤体碘油沉积充盈为标准。其栓塞治疗机制是利用平阳霉素的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的作用,导致靶器官微小血管(或CHL血窦)的渐进性血栓形成和组织纤维化[1]。治疗完毕后拔管、穿刺点加压10~15min。用碘酒、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包扎,0.5kg砂袋压迫。穿刺点无出血,患者无不适可回病房。术后给予护肝和预防感染等治疗。病人栓塞术后3个月、6个月回复查肝脏彩超和CT平扫,观察肿瘤大小、血流信号、有无病灶、内部与边缘碘油沉积情况,影像学显示瘤体缩小,同时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以及观察患者右上腹不适或腹痛的改善情况,或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等,达到治疗目的。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影像学显示瘤体缩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瘤内血流信号消失或减少,肿瘤直径在6个月内缩小>50%;有效:肿瘤直径在6个月内缩小25%~50%;无效:肿瘤直径在6个月内缩小<25%[2]。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有20例肿瘤直径在6个月内缩小50%以上,缩小25%~50%者有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5%。本组23例右上腹不适或腹痛患者中有20例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8例患者术后虽然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胀痛;21例中轻度恶心、呕吐;16例有发热;3例发生急性胆囊炎等,均经对症治疗后1~2周症状完全消失。术后2周检查肝功能无异常。由此可见平阳霉素加碘油乳剂混悬液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是肯定的。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预后较好,让其放下思想包袱。解释介入治疗属微创医学,治疗痛苦小、出血少、疗效好、费用低,并通过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勇敢地接受治疗。同时,向病人讲解进行栓塞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  患者准备  术前2天练习床上大小便,教患者学会憋气以配合术中造影。术前备皮,行碘过敏试验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交代术前4h禁食禁饮,并讲解其目的。

  3.2  术后护理  病人完毕后回病房继续给予0. 5kg砂袋压迫穿刺部位6~8h,术后给予禁食、禁饮6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体温变化,测血压、脉搏、呼吸,每30min 1次,直至平稳,患肢平伸制动6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对侧比较,经常询问病人下肢感觉、皮肤温度、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疼痛等情况。栓塞介入治疗后病人卧床休息24h,患者可在床上轻微活动,改变体位或活动健侧肢体,身体与患侧肢体保持一直线,可左右平移,适当活动臀部、腰部,患肢可局部按摩等。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因造影剂对肾功有一定影响,应注意尿量情况,并认真、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病人如无恶心、呕吐可进少量流质,再逐步过度到半流、普食。如病人恶心、呕吐频繁,可给予止吐剂对症处理,当天补液2000~2500ml,内加消炎、保肝、止血药物及能量等。术后24h后可根据病人情况下床活动。

  3.3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栓塞后出现胸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及麻痹性肠郁胀等应考虑为栓塞后综合征[3]。此时可停止栓塞,予给氧及支持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行栓塞。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如下表现:

  3.3.1  肝区疼痛  术后肝区疼痛为肝动脉栓塞后肝组织肿胀至肝包膜张力增高所致。疼痛程度与包块大小、疼痛敏感程度及病人耐受性有关。一般可持续3~7天,疼痛逐渐消退。轻度疼痛可不需处理,疼痛剧烈在排除急性胆囊坏死的情况下予以度冷丁或强痛定止痛。本组有4例患者术后1~2天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处理后治愈。

  3.3.2  发热  大部分患者栓塞后可出现不同程度发热,多在38℃左右,为术后吸收热。是因为肝血管瘤组织缺血坏死,体内对毒素的吸收,短期为肝组织水肿、炎症及栓塞物的反应所致。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第2天体温达39℃,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如体温持续不退可予冰袋降温或酒精擦浴,未降者可肌注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烧出汗时护士应及时为病人更换衣裤,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并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等。

  3.3.3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为常见的消化道反应,其原因为平阳霉素对胃肠道粘膜的直接毒性损害,恶心、呕吐一般每日几次,持续1~2天可消失。本组2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恶心、呕吐反应,每日十几次,经给予止吐剂对症处理后治愈。少数病人呕吐时间较长、次数较多,术后运用胃复安10~20mg静脉推注、格信80mg静脉推注可有效预防。一旦病人有恶心呕吐症状,应嘱病人深呼吸及时擦去呕吐物并予漱口,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顾虑。

  3.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4.1  栓塞剂进入正常脏器血管造成缺血坏死  常见的是胆囊动脉受累引起胆囊坏死。胆囊动脉栓塞引起的剧烈腹痛有必要施行胆囊切除术。本组有3例发生急性胆囊炎,给予消炎、解痉1周后症状消失。

  3.4.2  穿刺处出血、术肢栓塞、感染  有感染征象时,应检查白细胞计数,本组未发生感染、出血、术肢栓塞等现象。

【】
    [1] 欧阳墉,欧阳雪晖.肝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各法的比较与评价[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5):360-361.

  [2] 韦忠恒,陆建勋,浦涧,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16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5):671-672.           
  [3] 郭心英,张一平,孔芙蓉.介入治疗及护理[M].郑州:河南技术出版社,2000: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