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观察
【摘要】 对6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按双盲随机法分为莫西沙星组(30例)和左氧氟沙星组(30例)进行。莫西沙星组痊愈28例,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为93.2%,细菌清除率为79.3%;左氧氟沙星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细菌清除率为78.2%,莫西沙星组总有效率优于左氧氟沙星组(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莫西沙星具有双重靶位作用,是耐药产生低且安全性好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采用莫西沙星治疗我院于2004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例,并与左氧氟沙星治疗30例进行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6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1999年标准。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91岁,年龄平均48±17岁。其中急性支气管炎6例,肺炎2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6例,支气管哮喘并感染4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4例。均有咳嗽、咳痰、肺部有干湿性罗音。X线胸片异常。其中发热40例,血白细胞≥10×109/L 52例,中性粒细胞≥0.81 58例。按照双盲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每组各30例,莫西沙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81岁,平均43±0.5岁,左氧氟沙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97岁,平均5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莫西沙星静滴400mg,qd,疗程7~10d。对照组左氧氟沙星500mg,qd,疗程7~10d。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痰细菌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每日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前48h未用抗菌药物。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断分以下4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3.2 细菌学疗效判断标准 清除、部分清替换、再感染、未清除。
1.3.3 安全性评价 按与药物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无法评价5级评定临床反应及化验异常与莫西沙星之间或左氧氟沙星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效果 莫西沙星组痊愈28例,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为93.2%,痰细菌培养阴性例中,细菌清除例(79.3%);左氧氟沙星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0%,痰细菌培养阳性例中细菌清除例(7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副反应 莫西沙星组除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例、胃肠道反应3例和静脉炎1例外,均耐受良好。左氧氟沙星组恶心厌食4例,头昏3例。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3 讨 论
莫西沙星作为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在显著增强活性的同时由于改进分子结构,可以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gyrA靶位)[1],在其中一个靶位发生突变时仍保持一定活性。不易被外排机制泵出,从而具有更理想的Pk/Pd和MPC参数,组织穿透力更强,对青霉素、红霉素以及其他氟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菌株仍具有极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有效防止选择出耐药菌。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不仅可快速缓解症状,疗程短,耐药产生低,安全性好,且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已经过多项国内外临床验证[2]。本文结果显示莫西沙量组总有效率(93.2%)优于左氧氟沙星组(78.2%)。两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莫西沙星可作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一线经验用药。
【】
[1] Mblondeau J.The role of PK/PD parameters to avoid selection and increase of resistance.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J].Journal of Chemotherapy,2004,16∶1-4.
[2] 徐作军.新氟喹诺酮药物莫西沙星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