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征”在超声诊断神经鞘瘤中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红梅 时间:2010-07-14

神经鞘瘤是以Schwann细胞为主体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头颈及纵隔,在四肢,上肢多于下肢,也可出现在后腹膜等处。为研究“鼠尾征”在诊断神经鞘瘤中的价值,对高频探头检查可疑神经鞘瘤32例患者进行分析,作者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32.5±11.5)岁。患者以体表肿块伴或不伴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lips 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放大或局部放大及聚焦等仪器功能调节,对图像进行仔细观察,寻找肿块两端是否有细条状低回声带与肿块相连,即本文所指的“鼠尾征”,并对图像予以保存。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2例可疑神经鞘瘤经病理诊断确诊27例,余5例分别为脂肪瘤3例、纤维腺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

    可疑神经鞘瘤超声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后方回声有增强。32例患者图像中,肿块两端有与之相连的细长低回声带即“鼠尾征”的有25例,其中24例经病理确诊(另1例为脂肪瘤),见表1。经χ2检验,P<0.05,超声显示“鼠尾征”对神经鞘瘤的诊断有特异性。


表1  可疑神经鞘瘤超声特征(略) 

  3  讨论

    神经鞘瘤(neurilemoma)是起源于周围神经髓鞘的良性肿瘤。肿瘤为有包膜的梭形肿块,切面为灰白色发亮的组织,质软;镜下观:肿瘤是由多个独立的结节组成,每一结节有以细胞嗜伊红纤维为中心,围绕紧密的嗜酸性梭形核细胞组成的薄边,由中心向周围呈柱状栅栏排列,围绕着中心如花园。神经鞘瘤好发于青壮年,可发生于各周围神经,尤其是大神经干[1]。其常见于皮下,超声探测可确定其位置、大小、形态及与临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为了与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相鉴别,首先应确定是否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神经电生理检测是否异常;其次,仔细探测以寻找肿瘤与发生神经的连接处;最后可进行细针穿刺或手术探查以确定组织来源。

    神经鞘瘤常单发,有包膜,声像图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多呈均质低回声,肿瘤发生坏死出血时,可见小的低回声暗区,后方回声有增强效应。神经鞘瘤应与神经纤维瘤相鉴别,后者一般无后方增强效应。而恶性神经鞘瘤较少见,可由神经纤维瘤恶变而来,声像图上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楚,沿神经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回声,内部呈低中回声,分布不均匀,常见有不规则形态的小片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内外血流稀少[2,3]。

    本研究发现:在超声检查可疑神经鞘瘤时,观察“鼠尾征”的存在对神经鞘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提高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性。“鼠尾征”表现为肿块两端一般沿长轴的延续而细长的低回声带,形似鼠尾而得名。这种声像特征的发生可能与肿块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因为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组织的肿瘤,肿瘤发生部位与神经行走有关,沿神经干生长。所谓的“鼠尾”实际上是与肿瘤相连的神经枝干组织。因此,对可疑神经鞘瘤的患者进行检查时,变换探头方向或放大图像、提高增益等方法仔细辨认“鼠尾征”的有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1 康斌,刘俐.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超声诊断学. 北京:出版社,2001.277~278.

  2 Fornage BD. Peripheral nerves of the extremities:Imaging with US. Radiology,1988,167~179.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 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