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桂龙 丁之玮 郭玉霞 赵湘湘 蒋阳平 王云忠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非哺期乳腺炎22例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旨在提高其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年龄24~59岁。可触及乳腺肿块22例26个,其中无痛性肿块14例,疼痛性肿块8例;右侧10例,左侧12例;外上象限10例,内上象限2例,内下象限3例,乳晕区5例,多发病灶2例;伴乳头内陷3例,乳头溢液2例,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
1.2 方法 使用ESAOTE AU-5和MEDISON 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5~10MHz。患者仰卧位,纵横十字交叉扫查双乳,先二维超声观察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包膜、肿块内部,然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观察肿块周边及其内部的血流分布、数目,按Adler方法分级:0级为无血流;Ⅰ级为点状、短棒状血流;Ⅱ级为一个断面上1~2条血管,其长度<病灶的半径;Ⅲ级为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测定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图像及数据作记录。
2 结果
22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乳腺炎13例、乳腺癌或乳腺癌可疑5例、乳腺病3例、纤维腺瘤1例。手术病理诊断:慢性乳腺炎1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4例,乳腺脓肿3例。超声检出26个病灶,肿块大小1.7cm×1.0cm~5.9cm×2.2cm;若将肿块横纵比分为三级,则横纵比<1.2者4例,1.2~1.5者5例,>1.5者13例。肿块形态均不规则或欠规则,均无明确的包膜回声,其中边界不清楚者18例;内部表现为中低回声的肿块3例,以低回声为主的肿块伴内部更低回声斑15例,乳晕下斑片状低回声4例;伴有腋下肿大淋巴结6例,表现为扁圆形,边界清楚,淋巴结门结构基本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血流0~Ⅰ级8例,Ⅱ~Ⅲ级14例。表现为边缘性血流,肿块内部更低回声区均未测及血流信号。其中17例测及频谱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均值 26.1cm/s,阻力指数(RI)均值0.57。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较低,其病因不明,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乳头内陷或畸形,外伤性脂肪坏死,有过厌氧菌感染或授乳困难等因素有关,病史及症状不典型,通常以乳房肿块就诊,易被误诊为乳腺其他疾病[1~3]。
3.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二维声像图表现 病灶较局限,多发于乳腺外上象限。超声表现为局部边界不清、内部回声紊乱不均的结节状低回声。小脓肿形成的内部可显示肿块低回声中有更低回声斑或混合型肿块。Yilmaz[4]认为在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中有更低的管状、囊状结构的乳腺结节应提示肉芽肿性乳腺炎可能。通常把乳腺肿块的纵横比<1作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5],把非哺乳期乳腺炎性肿块的长轴与纵轴之比(横纵比)分为三级,以便于观察比较。本组患者横纵比>1.2 有18例,其中>1.5 有13例。提示扁长形态的肿块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表现特征之一。非哺乳期期乳腺炎很少见到钙化,尤其针尖样或簇状钙化灶[6]。本组1例肿块内部显示散在点状强回声超声误诊为乳腺癌。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腺病感染脓肿形成,未见钙化表现。本组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位于位于乳晕区,声像图表现主要是位于乳晕下的极其浅表的斑片状低弱回声。其中1例还表现为多发低回声肿块,另1例病期较长者表现为全乳弥漫性肿块及弱回声斑。
3.2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表现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血供较其他良性乳腺病变更为丰富。但以边缘性,绕过性血流为主,肿块内部更低回声区均未测及血流信号,这是因为中央更低回声区域为局限性炎性坏死组织,内部缺乏血管分布,而周围炎症区域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所致。本组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血流随病期进展呈增加趋势。
3.3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其他乳腺疾病声像图的鉴别 非哺乳期乳腺炎常以乳房肿块就诊,而一般的红肿热痛炎性症状并不明显,尚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影像表现与乳腺癌或其他良性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非常容易误诊。本组5例诊断为乳腺癌或乳腺癌可疑。作者认为超声鉴别点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低回声中有更低回声斑;肿块横纵比>1.2尤其是>1.6;块内无簇点状强回声;无边缘增高回声带。非哺乳期乳腺炎CDFI表现为更低回声斑内缺乏血流信号,周边血流多为低速低阻性血流;而乳腺癌表现为低回声内有穿入性血流且多为高速高阻性血流。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腺病的超声鉴别点在于乳腺腺病多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双侧多发病灶,肿块回声低而内部结构相对清楚,块内血流较少测及。对超声无法诊断的患者应采用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或组织病检查确诊。
【】
1 彭玉兰. 乳腺高频超声图谱.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
2 张竹君,潘农,徐子宁.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浙江临床医学,2006,8(5):547~548.
3 李卉,勾厚义.非哺乳期乳腺炎36例临床报告. 四川医学,2005,26(2):194.
4 Yilmaz E,Lebe B,Usal C, et al.Mammographic and sonographic finding in the diagnosis of in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Eur Radiol,2001,11(11):2236~2240.
5 吴松松,陈亚青. 乳腺癌超声诊断进展. 医学影像技术,2006,22(4):623~626.
6 曹英,王丽萍,赵晓静,等.10例非产后乳腺炎X线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