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要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许林峰 马文裴 徐蔚 付国平 唐一平

【关键词】  CT

  随着CT的广泛运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我科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6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4.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受伤方式:加速伤9例,减速伤20例,复合性损伤7例。着力部位:顶部5例,枕部10例,颞部12例,额部6例,额颞部3例。合并颅骨骨折21例,其中线形骨折13例,凹陷性骨折8例。合并原发性脑积水1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8例,9~12分13例,8分以下5例。伤后无昏迷史10例,昏迷30min内18例,昏迷30min~2h5例,持续昏迷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5例,头痛、呕吐8例。一侧锥体束征阳性5例。

  1.2  迟发性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 

  首次头颅CT检查于伤后30min~30h内完成,结果正常者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13例,颅内血肿合并对侧或附近脑挫裂伤10例。入院后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发现迟发性血肿,其中3天内发现者30例,3天后发现者6例。血肿位于颞部10例,额顶部5例,额颞部7例,颞顶部8例,顶部4例,枕部2例。血肿量10~130ml,其中30ml以上者19例。19例迟发性血肿位于对冲部位(53%),17例位于着力部位及附近(47%)。

  1.3  方法与结果 

  本组发现迟发性血肿前手术9例,非手术治疗27例。发现迟发性血肿后手术治疗21例,15例因出血量少而未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8例,一侧肢体轻瘫7例,偏瘫5例,死亡5例,总死亡率为14%。

  2  讨论

  2.1  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的血肿或于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的血肿[1]。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多数学者认为:颅脑伤早期,因脑肿胀、脑水肿或颅内高压对出血源血管起压迫作用,或因低血压或脑灌注压不足,出血少而缓慢,或者暂时血止,所以受伤后数小时内CT检查可无血肿发现。随着治疗介入,脑水肿解除,颅内压下降,原来破裂受压的血管出血加速;或因有效循环血量的补充,血压回升,脑灌注压恢复,暂时闭塞的破裂脑血管又重新开放出血;或血管壁受损而未破裂,因压力改变或代谢产物引起血管痉挛而破裂,形成迟发性血肿。迟发性血肿的形成与患者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有关系: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脑沟较宽深,脑外伤使脑组织在颅内的活动度大,更易导致脑挫裂伤,而且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伤后自身压迫止血的作用也差,所以,老年人更易发生迟发性血肿。

  2.2  诊断和 

  根据有关报道[2,3],该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年龄、瞳孔变化、确诊时间及术前意识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4]。而早期诊断、争取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坏死前解除压迫尤为重要。本组36例患者均通过严密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而确诊迟发性血肿。其中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和扩大者8例,意识障碍加深伴烦躁12例,头痛、呕吐加剧7例,癫痫发作2例,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伴锥体束征阳性7例。36例患者中,23例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结合文献[5],我们认为,临床出现以下情况应予警惕:(1)意识障碍加重;(2)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呕吐剧烈,且经脱水等处理曾一度好转后又出现;(3)病程中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监测中发现患者血压升高,脉搏减慢;(5)伤后出现继发性癫痫,尤其是局限性药物难以控制时;(6)第一次血肿清除后病情无好转或渐恶化。迟发性血肿发生最短时间为6h,最长1年,80%以上发生在2周以内,发病高峰在脑挫裂伤后3天内或清除血肿突然减压之后[6]。因此,凡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伤后3天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不定期的做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迟发性血肿,已确诊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2.3  迟发性血肿与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关系 

  部分病例的迟发性血肿出现于首次手术的当时[7]。因此,手术中迟发性血肿与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江基尧教授等统计资料显示,术中发生迟发性血肿是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8],并认为有以下影像学特征的患者易发生术中迟发性血肿:(1)头颅CT显示中线移位>1cm;(2)脑挫裂伤严重或已经形成颅内小血肿;(3)对侧骨折线宽>3cm,并与硬脑膜动脉走行交叉;(4)对侧硬膜或硬膜下已形成小血肿。因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特别是术中有上述影像学特征时,应考虑术中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可能。处理原则是:缓慢降低颅内压;保护好膨出的脑组织,禁忌强行关颅;探查易发生迟发性血肿的部位,彻底清除血肿后再处理脑膨出,有条件者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9-340.

  2  Nordstrom CH,Messetter R,Sundbarg G,et al.Cerebral blood flow,vasoreactivity and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barbiturate therapy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lesions.J Neurosurg,1998,68:429.

  3  Lobat RO,Sorabia R,Cordobes F,et al.Posttraumatic cerebral hemispheric swelling,analysis of 55 cases studied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 Neurosurg,1998,68:417.

  4  江基尧,朱诚.颅脑损伤救治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1.

  5  王焕明,谭启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临床神经外科医学,1999,9:47.

  6  陈建良,陈锦伦,吴耀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45.

  7  郑兆冲,王如密,赵琳,等.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1(4):354-355.

  8  董吉荣,江基尧,朱诚,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