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手术389例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手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89例腹腔镜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实施腹腔镜外科手术376例,中转开腹13例,胆总管损伤2例,术后胆漏1例。结论:腹腔镜外科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 腹腔镜术;并发症;外科手术
2003年至2006年12月我院共完成腹腔镜手术389例,共8种手术方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89例中男46例,女343例,16~85岁,平均58岁。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286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6例;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3例;胆囊良性息肉10例;肾囊肿4例;肝囊肿3例,同时合并肾囊肿2例;卵巢囊肿20例(其中双侧4例);阑尾炎3例;精索静脉曲张5例(其中双侧1例);肠粘连松解4例,腹腔镜探查3例。
1.2 手术方法 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332例,其中胆囊部分切除5例;肾囊肿去顶开窗4例;肝囊肿去顶开窗引流3例,同时肾囊肿开窗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20例,其中同时行阑尾切除1例;单纯阑尾切除3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5例;肠粘连松解4例;腹腔镜探查3例,术后病理证实恶性淋巴瘤。
2 结 果
本组389例,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376例,占96%,中转13例,其中胆囊三角水肿、壁增厚,解剖不清或胆囊三角冰冻样改变8例,胆囊三角渗血1例,合并Mirrizi综合征2例,术中发现胆汁外漏,开腹探查2例。手术时间20~140min,平均42min,术后住院4~15d,平均5.2d,术后并发胆漏1例,术后引流15d,治愈出院。
3 讨 论
3.1 LC是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在开展此手术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实践中随着手术技术的熟练,适应证逐渐放宽。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一般病史长,有发热、寒战等症状,胆囊慢性炎症一般较重,胆囊三角及胆囊床组织致密,结合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我们将胆囊体积<1.5cm×4.5cm,壁厚>0.5cm为绝对禁忌[1]。有腹部手术史者慎重选择第一穿刺孔。有上腹部手术史者第一穿刺孔应选择在脐下缘,亦可开放气腹,安全可靠。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纠正电解质失衡,因低钾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极高。年龄大的患者气腹压力应降低,一般控制在10~13mm Hg,流量为1.5~2.1L/min[1]。开始慢速充气,观察心电监护的示波情况,无异常再快速充气。
3.2 并发症的防治
3.2.1 胆管损伤是LC最严重的并发症 本组发生2例,操作过程中有胆汁样液体流出,检查均为胆总管损伤。1例为无缺损性部分损伤,对位缝合并在修补处放置T管支撑,从缝合处下方引流,30d后拔出,无胆漏;1例有较大缺损若缝合可导致胆总管狭窄,采用Roux?en?Y行胆总管和空肠吻合术。为防止损伤,我们的经验是:(1)充分暴露胆囊三角,通常以胆囊颈为起点向右上方分离,用电凝钩打开胆囊内侧的浆膜层,看清胆囊壶腹部,先分离胆囊后三角,因后三角处相对较宽大,其浆膜下无胆囊动脉及分支,且距胆总管、肝总管的距离较远,相对较为安全[2]。分解胆囊前三角时钝性分离,尽量不用电凝,炎症期术野渗血较多时,可先压迫止血,始终保持手术野清晰,切不可盲目钳夹、电凝,尽可能显示胆囊壶腹、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即三管一壶腹,并坚持“宁伤胆不伤管”的原则;(2)亦可用逆行切除的方法,尤其是Calot三角水肿,结构不清或胆囊壶腹消失,及胆囊管和胆总管并行、胆囊管过短时;(3)如胆囊管过短,可不必勉强分离出胆囊管,因这种情况下胆囊管往往与肝、胆管相贴,或直接开口于肝、胆管,强行分离可致肝、胆管损伤。我们认为,如胆囊颈处有结石,可打开胆囊,取出结石,于此处横断胆囊,以此为终点向下分离,看清胆囊管后,上钛夹或用7号丝线结扎即可;(4)对萎缩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冰冻一体、胆囊三角肥厚、出血太多不易止血或急性胆囊炎水肿、层次不清者,应及时中转开腹,可较少的损伤肝、胆管。
3.2.2 胆囊动脉的分离 多数是先结扎胆囊动脉,然后处理胆囊管,理由是胆囊动脉不易被撕裂出血。我们的做法刚好相反,即在判断胆囊管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先分离切断胆囊管,再处理胆囊动脉(在掌握好牵拉力度的情况下),因先切断胆囊管后,打开胆囊三角,靠近胆囊分离胆囊内后方的组织,其中必有胆囊动脉,不必骨骼化,上钛夹即可,这样操作无一例胆囊动脉损伤。还有极少数胆囊动脉位于胆囊管后方,上钛夹时不能完全同时结扎胆囊动脉,可致凶猛出血。我们曾遇1例,当时出血较快,用纱布压迫,同时吸尽周围的积血块,看清出血处,上钛夹止血成功。对胆囊三角处的条索状结构,疑为胆囊动脉,亦上钛夹后切断,尤其是胆囊动脉的分支,容易疏忽,盲目电凝亦致出血。分离胆囊床应掌握好层次,勿将电凝钩深入到肝实质内,如胆囊急性炎症,分离后创面渗血或肝实质损伤渗血,可用干纱布压迫5~20min,多可止住出血[3]。如有血管出血,可上钛夹。
3.3 放置引流 是否放置引流要根据术中的情况。我们的经验是,如术中暴露不好、胆囊炎症重、胆囊分破胆汁外漏,应放置引流。本组1例胆囊深藏肝内,加之肝脏尾叶肥厚,胃粘连上涌,操作不确切,放置了引流,于术后当天引流出胆汁300ml,患者无弥漫性腹膜炎发生,第3天进食后引流量约200ml,可下床活动,15d后无胆汁,B超检查示肝下无积液,拔管后治愈出院,教训深刻。
3.4 肝、肾囊肿开窗、去顶引流 本组中1例为左肾囊肿合并感染,术中反复冲洗。拔出引流管后,B超提示肾下极仍有包裹性积液,观察5个月后消失。卵巢囊肿均剥除,双极电凝止血。腹腔镜探查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快,达到了诊断和的目的,扩大了腹腔镜的治疗范围。
【】
[1] 王明俊,祁玉波.腹腔镜手术804例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3,8(4):229?230.
[2] 冯寿金,忻伟.腹腔镜下胆囊管后三角分离法[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3,8(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