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696例的治疗体会
作者:宋雪松,张维屏,邓鸿雁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基层普及开展的可行性和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6年5月我院1 69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结果:1 696例LC成功 1 635例,中转开腹61例,中转率3.6%,发生并发症17例,其中胆管损伤1例,腹腔内出血2例,胆漏2例,腹腔感染1例,胆管残石3例,遗漏腹腔内病变6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结论:LC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日益成熟,成为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术前注意鉴别诊断,术中操作轻柔,辨明胆囊三角结构,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并发症;医院,县;病例报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自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开展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该项技术日益成熟,特别是近十年里,在许多基层医院得到普及(区、县),现亦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同时又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有时相对欠缺,其并发症发生率仍较开腹手术高且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5月实施的1 696例LC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 696例,中转61例,中转率3.6%,成功实施LC术1 635例,其中男511例,女1 124例,13~84岁,平均45.6岁,其中:胆囊结石1 580例,胆囊息肉49例,非结石性胆囊炎6例;合并糖尿病41例,高血压8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654例,其中阑尾切除337例,剖宫产或结扎术151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23例(前三项同时有两次以上手术者27例),脾切除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和剖腹探查术19例。此组病例包括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隆起样病变。无选择的实施LC。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1 590例或针对年龄相对较轻,一般情况较好,无心肺等合并症,条件困难的患者选择性采用硬膜外麻醉106例,闭合性建立CO2气腹,压力9~15mm Hg,均采用四孔技术,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手术时间为25~150min。术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常规钛夹夹闭,用剪刀或电刀切断胆囊管,对急性胆囊炎、胆囊床渗血较多或粘连较重、慢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满意者,常规放置小号腹腔引流管,若无异常情况,一般在术后24~48h内拔除,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d。
2 结 果
2?1 本组1 696例成功实施LC 1 635例,成功率96.4%,中转开腹61例(不包括LC后再手术者),中转率3.6%,其中出血3例,胆总管损伤1例,术中发现胆囊癌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术中见胆总管扩张9例,三角区解剖不清46例。LC的并发症和遗漏病变17例,其中胆总管横断伤1例,立即开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3月后痊愈;腹腔内出血2例,胆漏2例,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腹腔感染1例,遗漏病变6例中胆囊癌2例,1例3月后脐部戳孔转移,1例半年后出现黄疸后死亡;肝癌1例;胰腺癌2例;直肠癌1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现健在;上消化道出血2例。
3 讨 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腹部瘢痕小等优点,已成为了微创外科的经典手术。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是可行、有效的,亦成为基层医院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
3?1 中转开腹 由于医师技术水平、局部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腹腔镜技术的自身原因,LC必然会有中转开腹的病例,中转率的高低主要取决术者操作的娴熟程度和胆囊病变的复杂程度。我院LC中转率为3.6%。张吉祥等[1]行LC平均中转率为3.2%,在开展LC早期(500例)由于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有较高的中转率,在成熟期,中转率稍有降低。但我们认为,中转开腹不代表术者水平低,相反,恰当的中转手术是术者成熟的标志。
3?2 并发症及预防
3?2?1 胆道损伤 刘国礼[2]统计了1991~1998年国内222家医院142 946例LC中有10 250发生手术并发症(平均发生率0.71%),有85个医院共发生了胆管损伤273例(0.19%),其中89%发生在胆总管,其次为肝胆管、胆囊管和变异胆管损伤。我院发生手术并发症约1.04%,其中胆道损伤1例(0.059%),为胆总管横断伤,术中发现立即中转开腹,做了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3个月后造影未见异常,拔除T管。胆道损伤是LC极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因此,如何避免胆管损伤是LC的首要问题,即使经验较丰富的术者也不能完全杜绝胆道损伤的发生。所以我们在行LC时,遵循以下原则[3]:(1)直观原则,在分离三角时,要心中有数,认真分离出“三管一壶腹”,确认相互关系,并且要将平面显示的结构在头脑里还原成三维立体图像;(2)紧贴胆囊壶腹分离,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远离胆囊壶腹分离;(3)钝性分离原则,三角区内切忌盲目电刀切割;(4)不随便处理三角区内的不明管道结构;(5)不随便处理增粗的胆囊管,要明确是否继发有胆管结石;(6)重视短胆囊管的存在,短胆囊管是术者在肝外胆管左侧进行分离的重要原因;(7)不要盲目自信,有时解剖比较清晰,看似简单的胆囊切除反而损伤胆道,我院出现1例胆总管横断伤,属于此种情况;(8)发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中转开腹[4]:无法辨认Calot三角解剖关系;胆囊与十二指肠、横结肠或胆总管紧密粘连,分离困难;胆囊严重萎缩,致胆囊管显著缩短,无法上钛夹;术中出血难以控制或影响解剖;术中发现胆管或邻近脏器损伤;术中发现可疑组织恶变等;(9)经验积累,应选择从简单的、炎症不重的、偏瘦的病例,逐渐积累经验,有计划的扩大LC的适应证。遇到困难时应在LC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操作。刘永雄[5]强调从事LC的技术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高质量完成开腹胆囊切除术(gen cholecystectormy OC)的经验积累,再经过LC的技术培训,才可能有较安全的工作质量。
3?2?2 胆漏 雷海录等[6]对单中心18 726例LC回顾分析,胆漏62例(0.33%),我院1 696例LC(成功实施1 635例)术后2例胆漏(0.12%),均为不重要的小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所致,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经引流后自愈。胆漏是L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漏胆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可分为两大类,即肝外胆管损伤和胆漏。胆漏是指围绕计划性手术区域非肝外主胆管损伤后所致的胆汁外漏,即胆囊管残端漏、副肝管或迷走胆管损伤漏、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等。由于多数患者的胆汁漏量较少,机体生理紊乱较小,通畅引流多能自行愈合。本院发生2例。仅少数病例因无腹腔引流而并发胆汁性腹膜炎需再开腹手术处理,其手术简单、预后良好。预防胆漏,术中应注意:(1)保护完整的胆囊床是预防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的重要措施,并对胆囊床可疑部位电凝烧灼处理;(2)胆囊管残端漏的预防:钛夹钳闭胆囊管必须安全、牢固、可靠;分不出胆囊管应中转手术;断离胆囊管最好用剪刀剪断;(3)解剖肝胆三角区必须紧靠胆囊壁钝性分离;不易分离的细小管道均应钛夹钳闭后再断离;(4)对于炎症较重、术中解剖不清、渗出较多病例,需置引流,以便观察。
3?2?3 腹腔内出血 术中出血原因:(1)腹腔镜开展初期,解剖胆囊动脉方法不当,损伤胆囊动脉出血;(2)锐性分离切割Calot三角内组织,误切胆囊动脉出血;(3)Calot三角粘连、充血、水肿严重,不易辨认胆囊动脉而损伤出血;(4)Calot三角大量脂肪堆积伴炎性反应、组织脆弱、分离出血;(5)胆囊动脉变异,多支型胆囊动脉误认为纤维组织切断出血;(6)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并行在胆囊管后方,钳闭胆囊管,因钳闭不全而出血并可回缩到肝总管后方;(7)肝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减少,广泛渗血;(8)胆囊床完整性被破坏,损伤肝组织出血。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1)电钩电切未钳闭的胆囊动脉暂时凝结止血,但因凝结不牢而术后出血;(2)胆囊床迷走血管被锐性分离,术中未出血,术后出血;(3)胃窦部血管可能因粘连,分离时未出血,术后出血;(4)肠系膜血管出血,术中动作粗糙,撕裂血管,反弹致血管损伤,术后出血。预防LC腹腔内出血应注意:(1)应有扎实的胆道外科基础,牢记胆囊动脉走行及分支的多变性;(2)经过严格训练;(3)Calot三角解剖在切开浆膜后应钝性分离,不易被分开的组织多为胆囊血管、胆囊管、纤维结缔组织,仔细辨认;(4)分离胆囊动脉时尽量不要使血管“骨骼化”,钳闭血管时不必用力过猛或反转用力;(5)紧贴胆囊管后方血管;(6)保护完整的胆囊床,胆囊床可普遍电凝处理;(7)注意炎性反应重和脂肪堆积的胆囊三角的处理;(8)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前纠正凝血机制等。
3?2?4 胆总管残留结石 本组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残留率0.18%,1例保守后自行排石,另2例行EST治愈。(1)有黄疸史者;(2)有急、慢性胰腺炎史者;(3)B超检查示胆总管增粗者;(4)检查肝功酶学指标升高者;(5)LC术中发现胆总管增粗时均应行造影检查,胆总管内有结石,除行胆囊切除外,尚需胆总管取石。否则,胆总管将残留结石。
3?2?5 腹腔感染 1 635例LC术后1例并发腹腔感染,感染率0.061%,此病例术前诊断明确,多发结石性胆囊炎,术前各项辅助检查指标正常,术后4d患者出现右上腹痛,渐有轻微黄疸、腹水、血象增高,将患者转四川大学华西治疗,检查也未查及原因,行腹腔探查和胆道探查术,亦未找到感染原因,行简单引流术后,病情痊愈。后追问病史,入院前曾一度有胆绞痛发作,时间短。我们考虑术前可能有一枚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在并发腹腔感染后,又自行排石。此病例的失误主要在于询问病史不全面,术后考虑腹腔感染不够周全,未及时找出感染原因。
3?2?6 遗漏腹腔内病变 遗漏腹腔内病变6例,1例肝癌,为中央型,术前B超未探及,建议到上级医院治疗;2例胆囊癌,术前无任何症状,病理检查亦未发现,1例术后3个月脐部戳孔处转移,手术治疗,1例半年后出现黄疸,死亡;2例胰腺癌术后5~6个月并发黄疸、腹痛,经检查发现,后失访;1例直肠癌,2个月后便血,大便不畅再次入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现健在。由于LC时手不能直接触摸,对腹腔内脏器的探查有欠缺,所以,我们在术前询问病史、查体时应尽量全面,必要时可做必要的检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3?2?7 上消化道出血 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青时有胃病史,LC术后第4天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糜烂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硬皮病,长期有服药史,LC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示胃窦、胃体广泛糜烂出血,行保守治疗好转。2病例术前查体无异常,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既往有胃病史或长期服药(如激素)史者,术前应做胃镜检查,术后要重视,避免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
[1] 张吉祥,陈训如,罗丁,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 000例的中转原因及主要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1):17?20.
[2] 刘国礼.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156 820例腹腔镜手术综合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9):562?564.
[3] 陈训如,周正东,罗丁,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预防[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1,6(3):166?168.
[4] 陈训如,田伏洲,黄大熔.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1:206?210.
[5] 刘永雄.“小”手术,大学问—谈作好胆囊切除术[J].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0):577?578.
[6] 雷海录,张康泰,陈勇,等.单中心18 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