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患者特点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老年骨折患者特点,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241 例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心理、疾病表现不典型、睡眠障碍、营养不足、并发症易发及功能锻炼理解偏差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 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特点,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结论 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特点,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减少乃至避免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老年骨折 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渐明显,研究老年人健康问题、满足他们健康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老年骨折病人236 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41 例,男142 例,女99 例;年龄60~107 岁,平均78 岁。脊柱骨折5 例,上肢骨折40 例,下肢骨折196 例,受伤原因以摔伤、车祸为多。
1.2 结果
219 例手术,22 例保守治疗。除1 例因合并严重心脏病转他科治疗后死亡外,其余全部好转出院。
2 老年人特点及护理对策
2.1 生理特点
各系统功能退化,出现反应慢、感觉迟钝、骨质疏松、接受能力差等。为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恰当的称呼;喂药、喝水注意温度、速度,避免硬、块、难消化食物;床旁设置护栏,床头呼叫器随手可及,走廊、洗手间设置扶手,外出检查有人护送;操作耐心解释,动作轻柔、熟练。
2.2 心理特点
变化大且个体差异明显。由于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老人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变化。再者老人受程度、生活习惯、职业、阅历等不同,性格特点、身体疾病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心理改变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1]。护理中主动接近病人,有效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解除其顾虑,满足其合理要求。在病人意见不正确或对医务人员有误解时,抱以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叙述,不厌其烦地回答问题,反复认真地解释说明。对其病情变化、治疗、住院费用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三多”:多问候,令病人有被尊重的感觉;多帮助,主动给其生活细节的帮助,使其感到温暖;多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密切配合。“三少”:少提及用钱多少;少提病情的严重性;少谈论病房内其他危重病人病情。本组2 例患者曾出现焦虑、悲伤,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累赘,消极治疗,通过心理指导、家属配合、积极的骨折治疗后情绪稳定。
2.3 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
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而且还容易其他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2]。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与年轻人不一样,即使在患病严重时,自觉症状也常轻微。对疼痛反应也较差,有剧烈疼痛的疾病也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或全无主诉。本组1 例患者在手术当晚烦躁不安,请他科会诊用药后效果不佳,加上家属诉说病人平时话就多,所以未引起重视。等次日头颅CT检查提示脑出血才转入专科治疗。因此,老年人护理中要十分认真、仔细,除了骨科专科外,其重点还应放在全身的观察护理上,要主动关心与询问,警惕危重情况的发生。
2.4 睡眠失调
环境改变、骨折疼痛、担心预后均可引起睡眠紊乱。针对失眠,首先找出原因予以解决,其次消除疼痛等不适感,合理安排夜巡时间,或有针对性安排巡视,注意脚步、开关门动作轻柔。必要时合理使用助睡眠药物,但巴比妥类药物特别具有危害性,故以禁用为好[3]。本组8 例患者出现夜间睡眠障碍,白天萎靡不振。通过给患者指导正确睡眠方法及用药的意义,1周后7 例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睡眠,1 例由于存在习惯性失眠而遵医嘱给予沿袭入院前用药。
2.5 营养不足
合理的营养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条件之一。本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查均提示有一定的营养不足,2 例Hb<80g/L患者术后1周在无感染情况下出现发热,通过静脉输血浆、补充能量后体温正常。一般来说,老年人骨折的营养调配要掌握三个阶段,早期:伤后第1周,此阶段营养是基础,重点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中期:伤后第2周,重点是补充蛋白质和热量,以利伤口的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使蛋白合成增加。后期:伤后3~4周,骨折处在生长期,重点是营养、能量稍高于一般的正常人,如补充含铁、钙的食物,但忌含糖多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必要时给予少量香辛调味品,有助于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对合并糖尿病、肾肝等疾患者,饮食必须兼顾,否者不利于整体康复,对常年吃素者,在无法改变他们饮食习惯的同时鼓励他们进食些植物蛋白,如豆制品、豆奶或牛奶等。
2.6 易发并发症
常见为褥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深静脉栓塞。护理中,首先教会他们利用健肢、借助牵引床学会引体抬臀,受压部位垫入充水软枕,每2 h更换一次。护士做到“勤翻身、勤检查、勤换洗、勤整理、勤督促”,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饮水每天至少1 500 mL,以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教会病人在不影响骨折的前提下行踝关节及肌肉的舒缩等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产生疲劳感为度,并加以督促。避免在患肢输液,重视病人的主诉,防止牵引带移位导致皮肤受压。
2.7 康复训练的理解偏差及易忘性
康复训练对老年人具有特殊意义,只有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自理,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才能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缺少功能锻炼,会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挛缩[4]。故应使病人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是以后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骨折愈合,也会因功能丧失而致残。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对骨折端产生机械刺激,利于骨痂生长[5]。调动病人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如果功能锻炼需要借助支撑物如:拐杖、轮椅、步行器等,最好在手术前教会并能运用。根据老年人记忆及理解下降特点,内容应实用具体,每次讲解内容不能太多,时间在20 min内,突出重点。本组2 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怕疼、担心骨折再移位而不肯行患肢功能锻炼一度出现膝关节的僵硬,活动度小于30°。通过解释、同类病例的现身讲解后观念改变了,出院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达到了80°。
2.8 忽视出院指导
骨折愈合周期长,病人的恢复大部分时间是在家进行的,因此出院指导尤为重要。很多人以为手术后出院就是治疗的结束而忽视出院指导。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而强调不同的注意点,如肢体骨折在愈合前禁止负重、脊柱骨折两月内禁止起床等,强调增加营养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交代定期复查及随诊的时间和重要性。注重宣传自我锻炼的长远意识,鼓励病人树立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坚持锻炼。
3 小 结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在于长更在乎生活的质量。因而通过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骨折也逐日增多。掌握老年骨折病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解决其失眠、营养不足、功能锻炼不主动、出院指导不重视及并发症预防等问题是促使骨折老人早日康复、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
[1]马渝根.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8.
[2]杜克,王守志.骨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3.
[3]王全珍,徐晓潞.老年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7.
[4]曹建中.老年骨骼疾病治疗学[M].北京:医药技术出版社,1993:155.
[5]董天华.积极开展加速骨折愈合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7,6,13(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