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从肝论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万纳 刘国安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哮喘 从肝论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又是内科难治病之一,属中医“哮证”、“喘证”的范畴[1],其诱发因素不同,发病机制不一,涉及的脏腑亦有区别。一般认为, 哮喘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伏于内,遇新感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肃,故咳嗽气喘,气之出入能引积痰而作哮鸣。对哮喘的,治标多以宣肺祛痰为主,治本多从肺、脾、肾着手。但临床在诊治本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肝与肺关系密切。盖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变,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木郁化火,克伐肺金;或肝阴不足,下吸肾水,子盗母气,肺失清润。因此,生理上肝肺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即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共主卫表而御邪,相克互制,经络相联。其次,病理上肝肺相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即枢机不利,木叩金鸣,郁痰犯肺,木火刑金,风摇钟鸣,虚火灼金。另外,医学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典型的心身疾病,肝在心身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既符合祖国医学传统理论,又具有现代医学基础,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治法之一。故临证每于一般常用治疗哮喘方法基础上,配合以清肝、疏肝、柔肝、养肝之法。

    1  哮喘发病与肝密切相关

    1.1  肝失疏泄,肺气不利?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因此在病理上肝气易郁。《类证治裁》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一旦七情失调,郁怒伤肝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而枢机不利,肝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宣降,肺气不利,气逆于上而作咳喘。正如《时方妙用·哮证》言:“哮喘之病……动怒动气易发。”

    1.2  肝火上炎,灼伤肺金

      陈修园云:“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可有急躁易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肝气升发太过,肝阳化火;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经上灼于肺。肺属金,肺叶娇嫩,性喜凉润,最畏火,肝火上炎,肺失清肃以致气逆而咳喘阵作。

    1.3  肝郁气滞,痰瘀阻肺?

      三焦水道的通利,以气机的畅通为前提,气行则水行。如若素体虚弱,易遭外邪侵袭,若肝失条达未能将其疏散,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而为湿,凝而为痰。气滞则血瘀,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则伤气,继降及血。”痰瘀胶结,阻于气道,枢机不利,则肺气出纳受阻,气逆而作咳喘。《血证论·瘀血》所谓“瘀血乘肺上熏咳逆喘促”。

    1.4  肝肾阴亏,肺失濡润?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若禀赋薄弱,病邪一旦耗伤肺之气阴,母病及子,下汲肾水,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内生,上犯肺金,肺失清肃,引起咳喘。《丁甘仁医案》指出:“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肝又为风脏,若阴虚较甚,肝木失养而动风,上扰肺金,而致咳喘,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所言:“肝风妄动,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

      刘国安教授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外风引动内邪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气郁、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强调风盛、气逆(气郁)、痰阻、血瘀、正气亏虚,肝肺功能失调为哮喘发作期的基本病机特点。力倡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常用此类中药调肝理肺:柴胡、葶苈子、全栝楼、黄芩、清半夏、钩藤、防风、白芍、前胡等,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调肝理肺法,旨在调气机,和气血,化痰瘀,适寒热,助肺宣降,以平定哮喘。调肝即疏肝气,解肝郁,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滋肝阴,养肝血等,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肝用得畅而风、火、痰、气、瘀不生,无犯肺致哮之虞。合为一法,分则数法,凡疏肝肃肺、清肝泻肺、解郁化痰、柔肝祛风等皆属调肝理肺法之范畴。

    2  从肝论治哮喘四法

    2.1  清肝平喘法

      适用于肝气郁久、肝胆火旺,“气有余便是火”,气火循经上逆于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痰热内蕴而发哮喘。多见患者体禀木火,或过嗜烟酒肥腻,蕴热化火,导致肝胆相火上扰,木叩金鸣。症见咳嗽气喘或有哮鸣,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此病标在肺,病本在肝。究其治则,应先解木郁之火[2],治拟肃肝平喘合清肝降火。方药用全瓜蒌、苦杏仁、龙胆草、山栀、青黛、蛤蚧、贝母、桑白皮、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2  疏肝平喘法

      适用于因忧思、抑郁、恼怒等不良刺激而致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影响肺失宣肃而致的哮喘。症见咳嗽气喘、夜间咳甚、痰少难咯或无痰、胸闷胁胀、心悸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拟理肺平喘合疏肝解郁。方药用制香附、广郁金、炙苏子、炒枳壳、茯苓、川楝子、柴胡、赤白芍、炒丹皮、黄芩、清半夏、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3  养肝平喘法

      适用于肝肾不足,阴亏于下虚火上熏,肺金失于濡润而发的咳喘。症见久咳不已或干咳阵作,痰少质黏难咯,气急哮鸣,或伴咳血,口燥咽干,胸胁不舒,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

    苔黄、脉细数。清代名医柳宝诒云:“肝肺两经不足致咳,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调治之法,只宜清养肝阴为主,少佐肃肺胃之品,便已足矣。”治拟润肺平喘合养血柔肝。方药用南沙参、苦杏仁、玄参、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甘草、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4  调肝畅肺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肝失条达,气滞痰瘀,肺气不畅而发咳喘。症见痰鸣如吼、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指纹紫滞,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苔薄、脉弦滑等征象。研究表明:许多入肝顺气、活血化瘀药物均能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咳喘的作用[3]。《神农本草经》载当归“主咳逆上气”。《别录》曰:“桃仁止咳逆上气。”常以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目前西药治疗主要以抗炎解痉为主,效果不理想且毒副作用较大。为了迅速控制其急性发作和有效减少复发,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在优势,广大中医学者应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既要了解哮喘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又要掌握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脏腑辨治,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谨察机先,知常达变,这样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到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
  [1] 张伯臾.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

[2] 刘豹.从肝论治咳喘七法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87~788.

[3] 王步青.从肝论治顽固性咳嗽[J].光明中医,2003,1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