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物早期灌肠治疗中风昏迷63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李庆娟 徐因 张子明 樊建平 贾小红 孟令坡 高云霄 

【关键词】  昏迷 中风 虫类药 灌肠

  2004-05—2007-06,我院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卒中单元[1]模式下采用虫类中药灌肠治疗中风昏迷63例,并与卒中单元治疗模式下的基础治疗5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ow Coma Scale,GCS)评分≤12分[2],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相应病灶存在。

  1.2  一般资料  全部114例均为本院脑科收治的中风昏迷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34~85岁,平均(57.9±12.5)岁;出血性中风53例,缺血性中风10例。对照组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龄35~79岁,平均(56.8±12.6)岁;出血性中风40例,缺血性中风11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在卒中单元治疗模式下的基础治疗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吸氧;④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⑤促进脑细胞代谢;⑥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⑦预防感染;⑧针灸;⑨良姿位摆放。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虫类中药灌肠。药物组成:地龙、水蛭、全蝎、蜈蚣、三七、川牛膝、枳实、生大黄、石菖蒲、郁金等各等份。经选料—去杂—炮制—烘干—粉碎—干燥后分装成每10 g为单位备用。10 g药粉用50 mL温开水稀释,药液温度37~39℃,入肛深度约10~15 cm,侧卧位保留灌肠,每日2次。

  1.3.3  疗程  2组均7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标准》[2]及GCS进行评定[2]。治疗后按GCS评分,满分15分,为基本治愈;14~13分,轻度意识障碍为显效;12~9分,中度意识障碍为进步;8~3分,高度意识障碍为无变化;评分较治疗前越低,说明病情越重为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应用SPASS 10.0统计软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风昏迷,医学指缺血性中风的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和出血性中风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等急危重症,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急性中风中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脑局部可见水肿、缺血的病理改变[4]。中风昏迷属中医学中风中脏腑范畴,其病位在脑,病机为气机升降逆乱。血瘀气逆,或风痰上扰,蒙蔽清窍而见突然昏仆,不醒人事,言语謇涩,头晕目眩,耳鸣,肢体活动不遂。或痰热内闭,腑气不通,清窍被蒙,而见神昏,面赤气粗,苔腻等[5]。中风的病因虽多,但痰瘀尤为重要。治疗上急则治标,使腑气通畅,浊气下降,痰火积滞迅速排除,不能上冲熏扰神明,神昏烦躁自除。灌肠方中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热以通泄痰热;地龙、水蛭、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熄风通络,水蛭药性平和,“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祛瘀血而不伤正,尤适于中风急性期瘀血阻滞者;三七止血,活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损害、保护脑细胞作用[6]。虫类药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作用[5]。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诸药合用,可达通络熄风、化浊开窍之功。虫类药物灌肠,药物经直肠迅速吸收,避免了胃内消化酶、肝脏的首过效应对有效成分破坏减少,从而增加了药物的血药浓度,起效快,疗效高。临床研究证实,中风昏迷患者在卒中单元治疗模式下早期加用虫类药物灌肠治疗可以促醒、减轻脑损伤。虫类药物灌肠在中风早期抢救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中风昏迷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取得临床疗效有很大帮助。

【】
    [1]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

  [2]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杜建新.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J].脑血管病杂志,2006,(4):183-185.

  [5] 张娟,尤可.虫类药治疗中风病配伍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729-731.

  [6] 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8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