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青霉素皮试异常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晨爱民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青霉素

  青霉素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由于使用过程  中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使用前和用药间隔三天后必须做过  敏试验。在临床中发现,青霉素皮试不仅仅表现为阴性或阳  性反应,还会出现迟缓反应、强阳性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异常  反应,如未及时发现和处理,会产生严重后果。自1980年以  来,我院注射室发现青霉素皮试异常反应11例,其中过敏性  休克1例,强阳性反应2例,迟缓反应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  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表现及处理

  1.1  过敏性休克

  典型病例:女,23岁。发热,喉痛2天。注射过青霉素无  过敏史,皮试后约5分钟即感头晕胸闷憋气,未向护士反映,  欲到附近朋友家躺一会,起身后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  口唇甲床紫绀,脉搏细弱不清,血压9/5KPa。  处理:①就地抢救,平卧给氧,氧流量4~6L/分;②皮下注   射1%的肾上腺素0.5ml;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50% GS 60ml  +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入,后接10% GS250ml+多巴胺  40mg滴入。经过上述处理,患者血压上升到13/8KPa,意识恢  复,口唇紫绀减轻,仍有头昏及胸闷感。转入病房继续,5  天后康复出院。

  1.2  强阳性反应

  典型病例:女,56岁。患者咳嗽咳痰2天,伴发热而就诊,  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注射过青霉素,自述皮试有时不能打。  患者做皮试1分钟后就感发痒,随即发现皮丘增大,周围出现  大片红晕及散在点状红疹,有三条伪足沿手臂内侧向近端延  伸。  处理:①立即通知医生,并将患者迅速转入抢救室;②建  立静脉通道,用10%的GS100ml+地塞米松10mg快速滴入;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给氧和气管插管的准备;④症状未  见缓解,续10% GS100ml+地塞米松10mg快速滴入。至此抢救已进行30分钟病情仍未控制,皮丘继续增大达2×3cm,周  围红晕和点状红疹面积达到4×12cm,伪足最长已延伸到肘关  节以上,患者尚未出现其他过敏症状。血压15/12KPa,脉搏  86~90次/分;⑤肌注非那根25mg以对抗组织胺作用,10分  钟后出现转机,皮丘未继续肿大,伪足停止延伸,周围红晕开  始消退;⑥续5%GS 250ml+VC2g,2小时后输液完成,强阳性  反应已明显减轻。在病历上做“青霉素皮试强阳性”记载,并  向病人和家属反复强调今后禁做青霉素皮试、禁用青霉素。

  1.3  迟缓反应

  迟缓反应是指皮试20分钟后才出现的阳性反应,临床表  现为两种类型:  典型病例(1):患者男,4岁。急性支气管炎。皮试20分  钟时查看,皮丘稍红无增大,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患者无明显  不适。根据吕式媛主编《基础护》    [1]    中青霉素皮试判断标  准,此次皮试为阴性反应。30分钟后于注射前再次查看皮试  发现其皮丘明显肿大,周围红晕超过1cm,为阳性反应。  典型病例(2):患者女,35岁。急性扁桃体炎。注射青霉  素3天后,原皮试处出现稍高于皮肤边界清楚的红肿硬结。  双侧肌肉注射部位也出现同样皮损,范围较大约3×4cm,有  轻微痒感。  处理:①通知医生查看后,停用青霉素,改用其他抗菌素  并观察皮丘变化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②后者给强地松、维生  素C,口服3天,5天后红肿硬结消退,无其他不适。 

  2  讨论

  青霉素皮试的原理依据于Ⅰ型变态反应,其特点是:机体  被某种抗原致敏后,如再次接触同一抗原会迅速产生变态反  应,出现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及循环系统一系列过敏症  状,其反应发生快消失也快,反应过程中不破坏组织和细胞。  青霉素皮试中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强阳性反应是典型的  Ⅰ型变态反应    [2]    ,其发生机理为:青霉素是半抗原,其降解产  物青霉噻唑醛酸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抗体IgE,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机体  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再次进入致敏的人体时,便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使靶  细胞膜的结构发生改变,激活胞膜和胞内一系列酶的活性,使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和激肽等生物活性介质,  使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  痉挛,临床出现急性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呼吸困  难、恶心呕吐等急性过敏症状,严重时毛细血管进一步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最严重的Ⅰ型变态反应过  敏性休克发生。  我院发现的8例青霉素皮试的迟缓反应,5例表现为20  分钟以后才出现阳性反应,3例表现为2~3天后皮试处出现  红肿硬结。前者仍为Ⅰ型变态反应的表现,其反应出现较慢,  当由个体差异造成;其余3例符合Ⅳ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2]    ,是   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而产生,以单核细胞浸  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局部变态反应炎症。由于此型变  态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淋巴因子的产生和细胞的活化,  增殖和聚集都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反应发生较慢,多在48~  72小时出现。徐风华    [3]    等曾报道1例青霉素Ⅳ型变态反应与  我们发现的3例临床表现一致。  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便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强阳性反应迅速,不及时控制,极可能发生喉头水肿甚至  过敏性休克。因此,遇到这两种异常反应时,必须争分夺秒当  机立断地进行抢救:①护士在医生到来之前应主动完成给氧、  建立静脉通道等措施;②积极配合医生准确迅速执行医嘱,注  射抢救药时,剂量要准;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  录,必要时上导尿管以监测尿量变化;④如没有高血压、冠心  病和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及甲亢等禁忌症时,抢救过敏性休克  应首选肾上腺素    [4]    ,其激动α和β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  缩率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收缩提高血压,扩张支气  管平滑肌,改善呼吸困难,并能抑制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  质的释放;⑤糖皮质激素对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均有效,应尽  早足量的应用,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减轻充血和毛  细血管通透性;⑥抗组织胺药能与组织胺受体结合,竞争性拮  抗组织胺的作用,常用非那根25mg或扑尔敏4mg肌肉注射;  ⑦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酸中毒。总之,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尽  快逆转休克状态,减轻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为了保证青霉素皮试的安全,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  规程。皮试前仔细询问过敏史,皮试后加强巡视和观察,保持  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反应,要熟练掌握抢救方  法和步骤,掌握各种急救药的特点、作用和剂量。对于迟缓反  应要克服麻痹思想,坚持操作规程,不提前做皮试的判断,对  可疑阳性者应延长观察时间并做生理盐水对照。在连续使用  青霉素期间,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曾有青霉素连续使用  8天出现剥脱性皮炎的报道    [5]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三查  看:到时间时认真看,注射之前再次看,用药期间每日看。及  时发现迟缓反应,避免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把住安全关,对患  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 

  参 考 文 献

  1 吕式媛,主编.护基础.第1版.出版社,1996,12:  167.

  2 安云庆,主编. 免疫学基础.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4:155、157、  177.

  3 徐风华,张玉莲,宋冬梅,等.青霉素皮试阳性特殊病例1例报告.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12:21.

  4 徐淑云,主编. 临床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270、432.

  5 徐香兰. 少见的青霉素过敏反应3例. 实用护理杂志,1998,14  (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