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组60例,对照组56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生后48 h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 mg/kg,连用2~3 d。分别观察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抗生素应用天数分别为(3.6±2.04)d、(6.1±5.36)d,住院天数分别为(9.3±4.25)d、(14.1±8.61)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婴儿;早产;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早产儿无论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均存在明显缺陷,过早分娩未能从母体摄取足够的IgG,易于被病原微生物侵害[1]。近年来为提高早产儿免疫力,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应用于临床,2002年5月~2006年5月,我们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感染,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2006年5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早产儿116例,24 h无呼吸、循环衰竭者列入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方法
两组给予保暖、补液、营养管理、防治高胆红素血症等常规治疗,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氨苄西林或头孢噻肟等)3 d。治疗组生后48 h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 mg/kg,连用2~3 d。两组患儿有感染发生者,继续原抗生素治疗或依据以往用药经验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已停止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者,也根据以上原则选用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 感染发生率
感染判定指标为:体温升高或降低,有少哭、少吃、反应差等表现,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白细胞总数>25×109/L或<5×109/L,并有相应系统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等。
1.3.2 抗生素应用天数
包括预防性应用及治疗性应用抗生素天数。抗生素停用指标为体温稳定,无少哭、少吃症状,一般情况稳定,血CRP正常,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败血症患儿两次血培养阴性,相应系统临床症状消失。
1.3.3 病情稳定天数
病情稳定指标为体温36℃~37.2℃,全口服喂养,呼吸循环稳定,有感染者感染控制。
1.3.4 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
结果见表2。组感染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表2 两组感染率比较(略)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结果见表3。两组抗生素使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免疫器官发育未成熟,新生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在胎龄32周后由母体获得,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摄入足够的IgG,胎龄越小,IgG水平越低,故早产儿体内含量较低[2],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全身感染。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可短期内使早产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提高早产儿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早产儿的感染发生率[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给早产儿生后预防性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感染发生率8.3%,对照组感染发生率21.4%,治疗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即使有感染发生,其症状、体征亦较对照组轻,两组抗生素使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短。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防治早产儿感染中的机制为[4]:(1)提高血清及呼吸道IgG水平,对抗细菌的粘附,有助于排除细菌;(2)激活补体系统;(3)加强吞噬功能和FC介导的粘附作用,增加吞噬过程中的细胞生化作用;(4)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5)通过抗原特异性抗体增强患者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反应。因此预防早产儿感染,除重视无菌操作、环境卫生,预防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及住院天数,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
[1]董永绥. 儿科免疫学[M]. 湖北: 湖北技术出版社, 1998, 171.
[2]于文红, 李秋苓, 刘瑞霞, 等.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早产儿IgG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12): 726?728.
[3]刘庭湘, 吴仕孝, 王改花, 等.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感染的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2): 119?121.
[4]Jenson HB, Pollock BH. The role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sis [J]. Semin in Perinatol, 1998, 22(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