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使用胺碘酮转复小儿宽QRS心动过速16例
作者:李扬威,余小汉,饶正良
【摘要】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小儿宽QRS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宽QRS心动过速患儿静脉使用胺碘酮2.5~5 mg/kg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注入,无效者20 min后重复注射1~2次,总量不超过10 mg/kg,若有效继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24~48 h。经3次注射给药无效者改用电复律或其它药物。结果:16例患儿有14例转复,8例一次给药后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87.5%。结论:静脉使用胺碘酮对小儿宽QRS心动过速转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胺碘酮;小儿;宽QRS心动过速
胺碘酮对成人宽QRS心动过速的转复报道极多,大多疗效确切。本院自1999年2月~2006年10月,对16例宽QRS心动过速患儿静脉使用胺碘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院16例患儿均符合如下标准:(1)QRS时限增宽≥0.12 s;(2)发作时频律≥160次/min;(3)持续时间≥2 min未能自行终止。男10例,女6例,年龄12~16岁,平均年龄14.5岁。有器质性心脏病者6例,其中3例为病毒性心肌炎,2例为风湿性心肌炎,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10例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确诊: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显性预激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传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
1.2 治疗方法
患儿一经心电图与心电监护确诊后,即在心电监护下应用胺碘酮2.5~5 mg/kg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注入,无效者20 min后重复注射1~2次,总量不超过10 mg/kg,若有效继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24~48 h。经3次注射给药无效者改用电复律或其它药物。
1.3 疗效判断
(1)显效:首次给药过程中或给药后20 min内心动过速转为窦性心律,症状消失;(2)有效:经第2~3次给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症状减轻;(3)无效:经3次给药不复律或心室率下降不明显,仍有症状。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6例患儿有14例转复,总有效率87.5%。显效8例,均一次给药后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显效率50%;有效6例,占 37.5%(其中4例二次给药后转复,2例需三次给药转复);无效2例占12.5%。显效8例分别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显性预激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风湿性心肌炎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传1例;有效6例:4例需二次给药后转复,分别为病毒性心肌炎1例,风湿性心肌炎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传2例;2例需三次给药转复,为室性心动过速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无效2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另1例原因不清(未做食道电生理检查)。某典型病例前后的心电图见图1、图2。
2.2 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结果见表1。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有显著差异。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有血压下降1例,头晕、恶心、胸闷、窒息样感3例,但均能耐受,未见肝肾损害及显著Q?T延长。表1 给药前后症状对比(略)
3 讨论
宽QRS心动过速是指QRS间期超过0.12 s的心动过速,它可以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等,在普通心电图上有时很难鉴别,确诊需行食道电生理检查。当持续时间≥2 min未能自行终止者,可能会因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本院对符合上述条件,时间≥2 min未能自行终止者,紧急给予胺碘酮2.5~5 mg/kg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注入,5~10 min后开始起效,无效者20 min后重复注射1~2次,总量不超过10 mg/kg[1]。本组16例患儿转复疗效确切,尤以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显性预激疗效最好,均在首次给药后即转复。2例室速患儿一例未转复,可能为患儿系先心病患儿,心功能差的缘故。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除同时抑制慢、快成分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Iks)),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外还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能终止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无论对自律性增加、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均有效,因此是一种较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它的急性作用(静脉推注)单次短时静脉给药主要起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效应,对延长房室结与旁道不应期和传导作用显著,但无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不影响心室内传导[2?3]。对心率愈快的心动过速效果愈明显,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呈频率依赖性[1?3]。它的慢性作用(口服)主要显示Ⅲ类效应,使QT间期延长,但在通常情况下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它虽有L型钙流的阻滞和β受体阻滞作用,但基本不显负性肌力反应。本组小剂量短时间给药,总量<10 mg/k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促心律失常和负性肌力作用发生率低,不影响室内传导,不加重心衰,对延长Q?T间期作用不显著。对婴儿及儿童副作用也较成人轻,即使长期给药,也尚未发现肺部病变,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4]。
【】
[1]药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 第1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414?415.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065?1071.
[3]杜巧玲, 王爱兰. 胺碘酮治疗小儿快速性心率失常8例[J]. 儿科药学杂志, 2006, 12(5): 53.
[4]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