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龄7日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日龄7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状况。方法:对2006年4月~2007年4月住院的4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新生儿败血症分离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4株;革兰阴性杆菌14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100%耐药,敏感药物主要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结论:日龄7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抗生素一般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重症选用碳青霉烯类;对怀疑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病例应首选万古霉素。
【关键词】 败血症;抗生素;新生儿;耐药性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耐药菌的不断增多,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生儿不同时期,其败血症的病原学亦不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了大量的细菌耐药,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家面临的一大挑战[1]。及时了解本地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儿内科2006年4月~2007年4月近1年收治的出生>7 d新生儿所发生败血症进行临床与病原学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内科收治出生>7 d的新生儿,血培养阳性并符合2003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共48例。男28例,女20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42例,过期产儿3例;体重<2 500 g 5例,2 500~4 000 g 31例,>4 000 g 12例;全部经阴道分娩。剪脐带的剪刀:高压灭菌消毒3例,煮沸消毒22例,酒精消毒18例,无消毒措施5例。
1.2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的患儿都有发热、少吃、少哭、少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黄疸。合并症:高胆红素血症40例,脐炎29例,肺炎25例,化脓性脑膜炎19例,肠炎6例。
1.3 实验室检查
WBC计数<4×109/L 6例,~20×109/L 17例,>20×109/L 25例。CRP<8 mg/L 14例,>8 mg/L 34例。血小板计数<50×109/L 1例,~100×109/L 14例,>100×109/L 33例。
1.4 细菌学检查及菌种鉴定方法
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3]所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入选病例均在入院后抗感染前采血2~3 ml送我院细菌室培养、检测。采用BacT 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血培养瓶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BacT ALERT?PF。
1.5 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TB Expression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专用鉴定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1.6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培养
结果见表1。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明显高于革兰阴性杆菌(P<0.01),革兰阳性球菌全部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菌本组未检出。表1 4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细菌构成比(略)
2.2 感染部位
7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均以皮肤、脐部、呼吸道、肠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皮肤感染占62.90%、脐部感染占60.40%、呼吸道感染占52.00%、肠道感染占16.70%。
2.3 药敏试验
结果见表2。对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耐药率最高是青霉素、红霉素,最低是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均为100%,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无耐药性。表2 >7 d新生儿败血症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率(略)注:-未检查
2.4 与转归
所有患儿按照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适时给予血浆、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48例患儿治愈46例,治愈率95.83%;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仍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国内的病死率为12.0%~20.5%[4],发达国家病死率5%左右。本组病例大多数为非正规接生的新生儿,这也是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新生儿父母大多是外来打工者,条件比较差,他们大多请接生婆或自己接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对产妇无严格消毒措施,有时剪脐带的剪刀都不消毒,使病菌易从脐部侵人体内,再加上其接产水平差,新生儿易发生窒息、吸人污染的羊水,造成新生儿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此外这些新生儿家庭大多居住条件差,卫生环境恶劣,新生儿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由于新生儿局部及全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不成熟和发育不完善[5],加之治疗不及时,易发生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均以体温改变、病理性黄疸和少吃、少哭、少动等非特异性症状多见,出现率在50%以上,与报道相似[6]。近两年,病理性黄疸出现率略有上升,成为败血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对有上述非特异性症状,尤其是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
通常认为,新生儿败血症因感染途径不同而致病原菌种类有异,早期新生儿常经产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而晚期新生儿常经皮肤、脐部和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4]。本组新生儿败血症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文献报道相符。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明显高于革兰阴性杆菌(P<0.01)。本组血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都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的软骨发育有影响使其在新生儿的治疗中受到影响。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均为100%,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无耐药性。故在得到病原学证据前的经验性治疗阶段,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病例可选用三代头胞、哌拉西林舒巴坦,对怀疑葡萄球茵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病例应首选万古霉素。
鉴于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复杂的耐药状况以及多重耐药特点,临床选用抗生素时要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减少盲目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用药要足量,疗程要足,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文献】
[1]乇 复. 新世纪感染领域的临床任务与挑战[J]. 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 1(1): 1~2.
[2]中华医学会儿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12): 897?899.
[3]叶应妩, 王毓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715?920.
[4]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84.
[5]冯泽康, 余宇熙, 曾振锚, 等. 中华新生儿学[M]. 南昌: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8: 672?673.
[6]Revathi G, Shannon KP, Stapleton P, et a1. An outbreak of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ing salmonella senftenberg in a burns ward [J]. J Hosp Infeet, 1998, 40(4): 29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