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发性腹痛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 小儿;再发性腹痛;诊断与
小儿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指病程>3个月、至少发作3次以上的腹痛。RA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目前儿科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RAP在儿童中的准确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国外资料显示10%~20%的学龄期儿童存在RAP。RAP病因繁多,发病机制也因病因不同而不同。根据有无器官损害大致可以将RAP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既往认为儿童RAP中90%以上的为功能性,器质性仅占10%。随着近年来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对RAP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认识。顾红英等[1]对128例RAP进行病因分析发现,器质性RAP占75.56%,功能性RAP占23.44%。在器质性疾病中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占56.25%,其次为胆囊炎、肠蛔虫、肠旋转不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等。功能性RAP的病因目前认为与社会心理因素、小儿便秘、饮食不当、肠痉挛等有关。
1 RAP常见疾病诊治
1.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RAP
近年来,随着儿童胃镜的开展和对HP感染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事实证明儿童RAP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闫慧敏等[2]对450例小儿上腹痛进行病因分析发现疾病检出率为96%,其中HP感染率为31.8%。HP感染儿童后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部分则出现慢性反复性腹痛、呕吐、呕血、便血、嗳气、腹胀、消瘦、头痛、烦躁及口臭[3],其中RAP是儿童HP感染后最突出表现之一。张艳玲等[4]对HP阳性和HP阴性的RAP患儿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提示,HP感染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不能依据临床表现区别是否为HP感染,必须借助和依靠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诊断HP的临床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侵入性方法需通过胃镜取得胃粘膜标本,通过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学和尿素酶试验三种方法诊断,其中细菌培养被视为最精确诊断方法[5]。HP感染治疗对象包括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胃MALT淋巴瘤;有明显的胃粘膜病变如糜烂、萎缩、肠化生等的慢性胃炎;早期胃癌根除后;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6]。
1.1.1 儿童HP根除治疗药物
①胃粘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6~8 mg/(kg·d),分2~4次,疗程4~6周;硫糖铝10~25 mg/kg,分4次口服,疗程4~8周。②H2受体拮抗剂:常用药有西咪替丁(cimitidine)10~15 mg/(kg·d),分4次于饭前服用;雷尼替丁(ranitidine)3~5 mg/(kg·d),每12 h一次,疗程均为4~8周;法莫替丁(famotidine)0.9 mg/kg,睡前一次口服,疗程2~4周。③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omeprazole)0.6~0.8 mg/kg,清晨顿服,疗程2~4周。④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50 mg/(kg·d);克拉霉素15~30 mg/(kg·d);甲硝唑25~30 mg/(kg·d);呋喃唑酮5~10 mg/(kg·d),分3次口服。
1.1.2 HP根除治疗方案
方案一: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方案,PPI+上述2种抗生素持续1周或2周。方案二:以铋剂为中心药物的治疗方案为,枸橼酸铋钾4~6周+2种抗生素(阿莫西林4周、甲硝唑2周、呋喃唑酮2周、克拉霉素2周)。经根除治疗,根除率可达95%以上,但2年后仍然有部分复发和再感染。目前儿童尚缺乏安全有效的HP治疗方案,所以寻找一个安全性大、根除率高、复发率低、服药时间短的有效HP根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国外学者开始研究HP的疫苗,试图从根本上解决HP感染与传播。
1.2 RAP与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称痉挛性结肠炎。国内李亚娟等[7]对某地区507例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学生中75%有腹痛史,而符合IBS诊断的高中学生占17%,初中学生占8%。IBS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几乎所有病例都有腹痛,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伴有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1.2.1 IBS诊断标准
由于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对IBS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症状学积分和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IBS诊断标准经历了最初的Manning标准到近期的罗马Ⅲ标准。在罗马Ⅱ标准出台以前,没有儿童的IBS诊断标准,儿童诊断均借助成人的诊断标准。Manning标准认为具有①腹部胀满;②排便后腹痛减轻;③伴疼痛的排便次数增加;④伴疼痛的腹泻;⑤排粘液便;⑥排便不尽感,即可诊断IBS。罗马Ⅱ诊断标准:第一,腹部疼痛或不适,需符合下列3条中的2条,①便后缓解;②病初起时排便频率改变;③病初起时伴粪便性状改变。第二,没有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可以进一步支持IBS诊断的:①排便频率异常(每日>3次或每周<3次);②大便性状异常(羊粪便、硬便、稀便、稀水便);③排便异常(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排便不尽感);④排粘液便;⑤腹胀。罗马Ⅲ采用最简单可靠标准:即根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未分型(IBS?U)四种亚型。结果显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分型方式[8,9]。诊断儿童IBS的罗马Ⅲ标准:在过去2个月中至少1次/周(25%的时间)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同时伴下列症状中至少2项,(A)排便后改善;(B)排便频率的改变;(C)粪便性状的变化。无可以解释这些变化的炎症、解剖和新陈代谢的异常、肿瘤。
1.2.2 IBS的综合性治疗
①解除精神因素:这类病儿常存在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失眠、性格孤僻等,所以首先解除患儿及家长对病情过分的顾虑,获得患儿信任十分重要,一定要使病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制定合理而的生活制度。经过必要的耐心细仔解释工作后,有30%~50%的病儿可以在2~6周后腹痛得以缓解;②控制饮食:食物过敏学说尚存在着争议.由于某些食物易于产生气体,故可导致腹胀、腹泻、痉挛、胀气等症状。腹痛伴有便秘者可适当增加含纤维多的食物,如果饮食每日补充10克纤维素,50%腹痛可以明显缓解。另外研究发现,IBS病人中食物不耐受占27.3%,如乳糖的不耐受、麦麸不耐受,一旦明确病因,避免此类食物的摄入后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9]。
1.2.3 IBS的药物
经以上治疗无好转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1)镇静剂:对于有失眠及情绪不稳定者,给予适当的镇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予氯丙嗪、苯巴比妥或地西泮(安定)。(2)抗胆碱药物:腹痛明显者常采用阿托品或者颠茄合剂,4~6 h一次。(3)抗组织胺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抑制肠道过分运动,增进食欲。常用的药物有赛庚定,1~2 mg/次,2~3次/d。(4)微生态制剂:微生态类药能促进消化吸收,使肠壁的蠕动增加,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便秘,增进食欲有一定作用。儿科临床最常使用的药物有妈咪爱、丽珠肠乐、金双岐等。(5)有便秘时,可选用全消化道动力药西沙必利0.02 mg/ (kg·次),3次/d。另外,由博福-益普生公司生产的福松是新一代缓泻剂,该药特点为通过氢键结合水分子,软化大便,作用温和,在消化道既不被代谢也不被吸收,安全性好耐受性高,但目前尚无儿科方面资料。(6)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包括阿片肽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和5?HT4受体激动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对IBS治疗均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Alosetron(阿洛司琼)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可以减慢小肠、结肠的转运时间,提高内脏的痛觉阈值,减少小肠的分泌和对水、电解质的吸收。Tegaserod(替加色罗)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的5?HT4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胃肠道的分泌,减弱内脏器官的敏感性,能明显缓解便秘型IBS的腹痛、腹胀和便秘[10,11]。
1.3 RAP与婴儿肠痉挛
婴儿肠痉挛是婴儿腹痛最常见原因。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动力增高、食物过敏等有关。有关婴儿肠痉挛诊断目前尚有争议,多数人认为夜间无明显原因的阵发性尖声哭叫,难以抚者,存在肠痉挛。然而更多的诊断依据则是根据婴儿哭吵的时间而不是强度。即婴儿急惹、烦躁、哭吵每天>3 h,一周内>3 d,持续3周以上。典型的婴儿肠痉挛哭吵出现时间为生后第一周,8周减弱,3~4月逐渐消失,57%的肠痉挛发生在夜间6~12点,婴儿哭吵声调很高,多变,伴有骚动、烦躁等,腹痛可因体位改变而减轻,促使嗳气、排气或排便可以使腹痛缓解。腹部体检有腹部皮肤触痛过敏现象,似有腹肌紧张、腹胀,间歇期完全正常。诊断婴儿肠痉挛,首先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器质性疾病,尤其要警惕外科急腹症如肠套叠、肠穿孔等。本病没有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给孩子以抚慰,晃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注意保暖,用热水袋捂住腹部,多数病儿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而自行缓解。②如经第一步处理仍然不见好转者,可试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促进排便、排气,使腹痛缓解。开塞露用法是5 mL/次,注意开塞露不要超大剂量使用,过量可引起高渗血症,有个例报道。③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合剂、654?2等,严重者可以使用阿托品,必要时可加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④改变母亲和病儿饮食习惯,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婴儿牛奶过敏可以改喂酪蛋白水解产物配方或含植物蛋白的配方奶。避免食物过凉。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喂奶后适当拍背,促使嗳气。通过饮食改善71%~88%患儿症状有所缓解[12]。
1.4 RAP与小儿便秘
便秘是儿科常见症状。国外报道慢性便秘至少占儿科普通门诊病人的3%。小儿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5%~10%的婴儿和小儿便秘是因为生理、神经上的异常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小儿便秘时,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量少,排便痛苦。由于长期粪便的滞留,可以引起腹胀、腹痛,排便后腹痛可以缓解。体格检查可以有腹胀,肠鸣减弱或消失。腹部触诊可扪及耻骨联合的上方,左下腹有粪块,严重者粪块可以延伸至上腹部。小儿便秘的治疗重点是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一旦发生便秘,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适当增加菜水、果汁、蜂蜜水;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在牛奶中增加水分和糖;儿童应该鼓励进食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和水果。经饮食调整无好转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最常采用的药物有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润滑剂、轻泻剂等。目前对异常缺陷的患儿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对盆底肌功能失调者有效率可达37%~100%,且复发率低。对器质性便秘者需借助外科手术治疗。
2 RAP预后和预防
RAP的预后与病因有关。功能性RAP的患儿有1/3症状可以完全缓解,1/3的患儿症状可以持续存在,1/3可以合并其他症状如头痛等。但是大多数患儿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外,有家族史、男性患儿、初发年龄小于6岁、病程超过6个月者预后不好。预防重点是针对功能性的RAP,及时解除孩子的心理隐患,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儿坚持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应充分摄取不诱发腹痛的食物,养成不偏食不挑食习惯。饮食中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有利于结肠运动促使排便通畅
【】
[1]顾红英, 蒯 华, 唐伟国, 等. 小儿再发性腹痛128例病因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 2003, 23(5): 612?613.
[2]闫慧敏, 杨 燕. 405例小儿上腹痛临床诊断分析[J]. 北京医学, 2007, 29(2): 84?86.
[3]杨 勇, 沈淑珍, 张 萍, 等. 102例小儿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4(6): 389?400.
[4]张艳玲, 贾立英, 董声焕, 等. 反复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11): 695?696.
[5]许春娣, 陈舜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与评价[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 19(3): 152?154.
[6]The European Helicobacter pylori studi group. Current European concepts in managenment of Helicoba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Maastricht consensus report [J]. Gut, 1997, 41: 8?12.
[7]李亚娟, 梁 杰, 刘 平. 青少年腹痛和肠急惹综合征的群体性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5): 262.
[8]Longstreth GF, Grantthompson W.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5): 1480?1491.
[9]Foxx?Orensiein A. IBS?review and whats new [J]. Med Gen Medi, 2006, 8(3): 20.
[10]Croghan A, Heitkemper M. Recognizing and managing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J Am Acad Nurse Prac, 2005, 17(2): 51?59.
[11]Thielecke F, Maxion?Bergemann S, Abel F, et al. Update in the pharmaceutical therapy of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Int J Clin Pract, 2004, 58(4): 374?381.
[12]陈舜年, 许春娣. 儿科消化病临床新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1?7, 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