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副乳腺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宇涛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副乳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1例副乳腺均为女性,病变均位于腋窝部位。超声所示位置表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无包膜,内部回声类似或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回声,CDFI:平常期大多无血流信号,经前期、妊娠期副乳腺内血流信号偶可探及,呈增多趋势。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副乳腺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副乳腺;诊断

  本文将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间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1例副乳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4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岁~55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 d~21 a。病变均位于腋窝部位,其中9例无临床症状,仅在偶然间触及肿块或常规体检时发现而就诊;32例因出现与月经、妊娠有关的腋下周期性胀痛不适而就诊。全部病例均在腋窝部扪及质软的大小不等的包块样物,部分病例可见乳头及乳晕样棕褐色色素沉着。

  1.2  方法  使用GE?Logiq7、西门子-SONOLINE Sienn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10 MHz。被检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臂向上外展,充分暴露双侧腋窝部,在腋下肿块部位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图像清晰时停帧,测量肿块范围,记录其大小、形态、回声与周围的毗邻关系、血流分布情况,并利用超声工作站储存图像。

  2  结果

  本文41例副乳腺患者各年龄段及部位分布情况见表1、表2。

  表1  副乳腺患者年龄段的分布情况表(略)

  表2  副乳腺患者部位的分布情况表(略)

  本组病例中有症状就诊者32例,其中经前期腋下肿胀不适感呈加重趋势而就诊者25例;妊娠期发现腋下肿块明显增大就诊者7例,随访妊娠后出现副乳腺泌乳者2例。同侧腋下有两处及以上不相连的副乳腺组织者6例。手术后病理证实完全性副乳腺组织6例,不完全性副乳腺组织35例。

  3  讨论

  副乳腺也称多乳症、迷走乳腺、异位乳腺或额外乳腺。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即在胚胎期除胸区形成正常乳腺外,在其他部位也有乳腺组织的形成。临床较多见,此病亚洲人多见,发病率为1%~3%,最高达6%[1]。副乳腺可由乳头、乳晕、腺体组织组成,或单独一部分存在。有乳头形成并伴有其下方的腺体组织者,称完全性副乳腺组织;仅有乳头而没有乳腺实质,或仅有乳腺实质而没有乳头者,称不完全性副乳腺组织[2]。多数副乳腺组织仅为一对系部位异常的乳腺组织,无乳头、乳晕和导管系统,发生部位常见于腋窝部或胸前部,多对称分布,临床仅发现一侧副乳腺包块时,超声检查中应同时扫查对侧相应部位。本组双侧副乳腺18例,占病例总数的44%。另外,超声检查亦不可漏诊同一侧分开存在的副乳腺组织。本组有6例在同一侧腋下发现2处~3处不相连的副乳腺组织,占病例总数的15%。副乳腺同正常乳腺组织一样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期可有胀痛不适,妊娠期增大明显,哺乳期可有泌乳。一旦停止授乳后体积呈明显缩小趋势。副乳腺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位置表浅,位于腋下皮下脂肪层内,多呈梭形或近椭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无包膜,内部回声多类似或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回声,略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后方回声可无改变或轻度衰减。伴乳腺增生时可见副乳腺结构紊乱,光点增粗,分布不均。另外,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副乳腺的大小、边界、回声及后方回声均有一定的变化[3]。CDFI:副乳腺体内大多无明显血流分布,本组仅5例(5/41)可检出星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PW:示低速动静脉血流频谱,Vmax 0.05 m/s~0.3 m/s,其中3例为妊娠期,2例为经前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女性因自觉腋窝部肿块而来就诊的病例日益增多,而副乳腺疾病是导致腋下肿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副乳腺有以下情况时临床常选择手术:体积进行性增大;乳头肥大;乳晕色素沉着影响美观;胀痛不适自觉症状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者;存在其他病变;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笔者认为对于副乳肿块不容忽视,尤其是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副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随访观察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
    [1] 武汉医学院病教研室·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组编著.外科病理学[M].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821.

  [2] 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8.

  [3] 周克力,邹丛高,刘卫宁,等.副乳腺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