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王玉民,韩洪民,王勇,孟庆强

【摘要】  目的:经导管灌注药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疗效的研究。方法:对89例患者,149块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融通术,将扩张、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ANFH的供血动脉内。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消失占100%,X线、CT 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细小动脉增多,供血小动脉增粗,静脉显影时间缩短,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

  目前,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对ANFH的治疗缺乏依据,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仍存在很大争议[1]。由于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已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收集了89例资料完整且取得随访结果的ANFH介入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17岁~63岁,平均年龄41岁。双侧股骨头病变60例,单侧病变29例,其中31例有服激素史,28例有外伤史,30例有大量饮酒史。89例均有典型的髋部疼痛及放射性膝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障碍,4字试验阳性等症状及体征,症状出现时间6 d~19 a,平均14.6个月。

  1.2  分期标准  目前国际上对于ANFH的分期方法很多。本组病例采用了Ficat等的标准进行分期。Ⅰ期:X线表现正常,MR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和骨硬化表现;Ⅲ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榻陷或股骨头变形;Ⅳ期:关节间隙及髋臼继发退行性变。本组89例,149块,其中Ⅰ期19例,29块,Ⅱ期42例,64块,Ⅲ期18例,36块,Ⅳ期10例,20块。

  1.3  治疗方法  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 F的Cobra导管超选择至患侧髋内动脉的闭孔动脉圆韧带支和股深动脉的旋内、外侧动脉,经导管注入对比剂,“冒烟”证实后,均行DSA,以观察患侧股骨头的供血情况。然后经导管分别注入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654?2 10 mg,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4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复方丹参30 ml。注药后15 min再行DSA血管造影,并与注药前相同时相DSA片对比,以观察和对照介入治疗后股骨头血循环的变化。介入治疗后,常规患侧下肢静脉点滴尿激酶5万U/d,654?2 10 mg连续5 d。口服阿斯匹林50 mg 2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连服6个月,对Ⅰ期、Ⅱ期患者介入治疗1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Ⅲ、Ⅳ期患者可与第一次介入治疗后45 d左右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介入治疗以增强疗效。

  2  结果

  2.1  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  61例Ⅰ期、Ⅱ期患者下肢运动情况基本恢复,髋部疼痛消失,影像复查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应力骨小梁清晰。18例Ⅲ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明显增强,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大小形态上且有明显变化。10例Ⅳ期患者疼痛减轻,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有所缓解,股骨头外形变化不明显。

  2.2  灌注药物前、后血管改变  每例ANFH患者,均行血管内灌注药物前、后DSA检查并摄片进行比较,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侧治疗前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变细,部分截断,股骨头染色较淡;治疗后发现上述动脉增粗,增多,截断血管可有再通,股骨头染色增强,供血得到改善。

  3  讨论

  3.1  ANFH的发病机制  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损伤导致股骨头缺血。非创伤性ANFH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有血管阻塞学说[2],有原发血管病变学说[3~5],有脂肪栓塞学说[6]等,总之,缺血是ANFH的主要原因,所以介入治疗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改善患侧股骨头的微循环。

  3.2  ANFH介入治疗机制  ANFH主要是由于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破坏而引起,因此能够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防止未阻塞血管阻塞,对疼痛的治疗和控制起了决定作用。介入治疗机制就是将溶栓药物,活血化淤药物以及扩血管药物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使血管内形成的脂肪栓及小血栓溶解,阻塞的微小血管再通,同时使局部血管扩张,微循环缺血改善,疏通髋关节附近的微血管,继而增加侧支循环和改善股骨头营养,使坏死的骨质逐渐被吸收,或骨细胞增生,新骨形成,股骨头得以修复。

  3.3  ANFH介入治疗的药物选择  根据 ANFH发病机制,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解除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654?2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解除血管痉挛,使血管扩张,尤其是微血管。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从而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右旋糖肝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的水分而扩充血容量,使已经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粘滞度,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外周循环,达到活血化淤,通脉养心的功能。经导管注入以上药物,可使髋关节的微血管和股骨头的营养得到改善,调节微血管管径,降低外周阻力,从而有效地改善股骨头内的血液供应,纠正代谢异常,促进坏死骨质吸收和新骨重建。

  3.4  ANFH介入的适应证  对于ANFH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组89例ANFH患者,通过介入治疗,从患髋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看,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消失或减轻,而Ⅳ期患者无一例疼痛消失。说明ANFH通过介入治疗,Ⅰ期、Ⅱ期、Ⅲ期患者对改善疼痛症状有明显疗效,而Ⅳ期患者疗效欠佳。从血管造影改变看,各期ANFH患者患侧股骨头的血供均有改善。从影像学改变观察,Ⅰ期、Ⅱ期患者股骨头均有坏死骨质吸收及新骨增生修复改变,而Ⅲ期、Ⅳ期患者虽有死骨吸收及新骨形成改变,但对股骨头变形及髋关节狭窄改变无明显改善。综上所述,Ⅰ期、Ⅱ期患者是介入治疗的适应证,Ⅳ期ANFH患者不易介入治疗,Ⅲ期患者视其股骨头骨质破坏程度而定,即破坏较轻,股骨头变形不甚明显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反之不易介入治疗。

  3.5  影响ANFH介入治疗效果的因素

  3.5.1  掌握ANFH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病情短,骨质破坏轻的Ⅰ期、Ⅱ期患者,疗效明显,疼痛症状可完全消失,坏死骨大部分吸收及新骨形成;病情长,骨质破坏严重的Ⅲ期、Ⅳ期患者疗效差。

  3.5.2  年龄因素  年轻患者治疗效果比年龄较大者治疗效果好。

  3.5.3  治疗次数及间隔时间  病情轻者,介入治疗一次即可。病情重者需介入治疗2次或2次以上方可取得明显疗效;间隔时间,报道不一,我们治疗间隔30 d,中间第15天开始,患者静脉点滴尿激酶10万U/d,共10 d,效果较好。

  3.5.4  介入治疗后辅助治疗及注意事项  术后常规静脉点滴尿激酶和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鱼肝油及钙片等可巩固疗效。术后卧床休息,尤其是避免患肢负重,可以减轻新生血管的损伤,另外禁止饮酒、禁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对提高疗效也很重要。

【文献】
    [1] 汪和平,黄新宇,王 宏,等.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66?68.

  [2] Atsumi T.Hemodynamic study of the idiopath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using superselective angiography[J].Nippon Seikeigeka Gakkai Zasshi,1983,57(4):353?372.

  [3] Ohzono K,Takaoka K,Saito S,et al.Intraosseous arterial architecture in nontraumatic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microangiographic and histologic study[J].Clin Orthop,1992,277:79?88.

  [4] Chandler FA.Coronary disease of the hip[J].J Int Coll Surg,1948,2(1):34?37.

  [5] Saito S,ohzono K,Ono K.Early arteiopathy and postulated pathogenesis of osten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the intracapital arterioles[J].Clin Orthop,1992,277:98?110.

  [6] Jones JP Jr.Fat embolism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producing avascular neciosis[J].Arthritis Rheum,1965,8(1):4?8.

民,王勇,孟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