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危险因素197例分析
作者:吕建庄,张小利,葛兴利
【关键词】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CHD)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升为首位。目前公认的CH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遗传等,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研究与干预,为CHD的预治有重要意义。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冠状动脉造影(CAG)321例,其中197例造影异常,确诊为CHD,现对其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观察对象及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性CAG诊断标准: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回旋支( 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经造影至少有一支狭窄度≥50.0%(直径法)。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CAG 321例,其中197例诊断为CHD。男127例,占64.5%;女70例,占35.5%,平均年龄(64±7.8)岁。
1.2 观察方法 高血压按WHO的诊断标准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血脂测定方法:均采用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总胆固醇(TC)>5.17 mmol/L,甘油三脂(TG)>1.70 mmol/L为超标。吸烟史:每天至少5支,连续吸烟在1年以上者视为有吸烟史。超重:体重指数(BMI)按照BMI=体重/身高,超重者≥25。糖尿病: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PG)≥7.0 mmol/L或OGTT 2 h静脉血浆葡萄糖(2 h PG) ≥11.1 mmol/L。家族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以县及县以上诊断为准,同时收集亲属旁证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三个年龄组间进行χ2检验,经SPSS软件分析,若P<0.05,即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若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三个年龄组中,其危险因素也不相同。从本研究来看,<40岁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高脂血症、超重、遗传因素;40岁~60岁组,高脂血症、吸烟仍是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有增高的趋势;遗传因素影响减小;>60岁组,吸烟的比例下降,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占主要因素,见表1。
表1 CHD危险因素分布(略)
三个年龄段中性别比例P>0.05,差异无显著性。吸烟史,P<0.05,三个年龄段中吸烟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P<0.05,三个年龄段中高血压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高脂血症,P<0.05,三个年龄段中高脂血症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糖尿病,P>0.05,差异无显著性;超重,P<0.05,三个年龄段中超重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遗传因素,P<0.05,三个年龄段中遗传因素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在CHD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CHD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尤其女性患者在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发病迅速增多。在对CHD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吸烟、高血脂、家族史是40岁以下年轻CH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吸烟是CHD的主要环境致病因子 ,研究表明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关,是独立的、相关的危险因素。吸烟增加CHD发病率和病死率2~6倍,而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 。脂代谢紊乱早已被证实是CHD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血脂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脂代谢紊乱在中青年人群中更为突出,有资料表明,CHD患者中,60%~70%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患CHD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高脂血症是CHD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LDL胆固醇水平升高。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伴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其发生CHD危险性更大。CHD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错综复杂,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纠正的,因而对有关危险因素的检测和控制是今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中青年CHD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高TG、高TC和家族史,在年轻患者中吸烟者达到75.0%,血脂水平增高、超重,提示年轻人的动脉硬化与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及家族史有关。因此,改善中青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善代谢异常,尤其有CHD家族史患者非常重要。吸烟是CHD的主要环境致病因子,戒烟可使CHD的危险降低。高血压是CHD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的年龄阶段高血压的患病率也不一致,老年人群的患病率较高。CHD的发病和死亡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控制血压对CHD预防尤其重要。
【】
[1] 王丽娜,潘震华.中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3(3):28.
[2] Jousilahti P,Vartiainen E,Korhonen HJ, et al. Is the effect of smoking on the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 stronger than was previously thought[J]. J Cardiovasc Risk,1999,6(5):293?298.
[3] 陈灏珠.实用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026.
[4] Brunzell JD,Hokanson JE. Low?density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subspecies and risk for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J Med,1999,107(2A):16?18.
[5] 周北凡,吴锡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