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作者:张敬芳,王维,杨成雄,王锦军,李晓莉
【摘要】 为了使高等适应与社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分析、探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验教学;心理障碍;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高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有力措施[1]。目前,不少学生对实验教学缺少足够的认识,其中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探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复杂,多种多样[2],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轻视、敷衍心理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敷衍了事的心理,其表现主要是在对待实验课的学习上,比较容易出现模糊认识:认为有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主要由老师示教,“与己无关”;认为有些实验过于简单,像脂肪肝等大体标本的观察,一看便知,不需动脑筋;认为实验课多属于基础理论的实验,与以后工作“关系不大”,所以实验时马马虎虎,偷工减料。如做动物实验时,省去剪毛、麻醉等步骤;认为实验目的只是验证所学过的理论,因而行为上表现迟到、早退、不感兴趣、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一旦来临,常是“临阵磨刀”,要求划范围,这种心态严重干扰了实验教学的进行。
1.2 胆怯、紧张心理 是指个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敢发言,怕错、怕别人笑话;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怕失败、怕老师指责,因而自信心不足,不敢动手,尤其是在首次或多次操作失败后,这种心理障碍更为严重。这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各项实验技术及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1.3 依赖、仿效性心理 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抱着走”的不良习惯。这些学生把实验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仅仅看成是“铁板一块”的先生与徒弟的关系,是纯粹的“你给我受”的关系,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依赖性”或单纯的“仿效性”。如在高血钾对蛙心的毒性实验时,有的学生机械的仿效教师的实验操作,不动脑筋,按图索骥似的学习,对氯化钾为什么导致心跳曲线一系列的变化不太清楚,还有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做出的实验结果,按实验指导内容抄写一遍交差了事。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育对策
2.1 提高认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的认识不足,缺乏心理准备,因此,为了搞好实验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纠正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教育学生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强每次实验课的管理。做到每次实验平分一次,并作为提问类记分。每次评分包括两个部分,即看在实验课学习中的态度和实验操作与报告的书写情况。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又可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来认识加强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如空气栓塞实验,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家兔的死亡原因,使同学们认识到这种可怕的后果在临床上做静脉注射和输液时如果责任性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是必须避免的,从而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课是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的重要场所;从开拓新的实验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参加小型的科研活动,这样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是高等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2 为人师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实验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任课老师,而且也是学生职业的引路人。心实践表明,不同性格的教师带出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热情认真、严格耐心、幽默风趣、尊重学生等心理品质,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弱的同学不要歧视、疏淡和随便排斥,应“诲人不倦”,消除学生胆怯、紧张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意志的重要场所。
2.3 重视能力培养,克服依赖、仿效性心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从“依赖性”转为主动性,“仿效性”转为创造性,“单纯验证性”转为包括验证在内的复合深化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笔者认为从下述几方面着手似有助于此。
2.3.1 指导自学,培养探索、设计和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探索、设计能力,把已知的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当成未知的实验项目要求同学们预习、讨论、设计。如缺氧实验,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在实验前不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而是把本次实验当成一项“科研任务”提出来,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思考、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小白鼠对缺氧的耐受性。通过讨论、探索,同学们的设计符合《实验指导》的要求,从而培养了自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2.3.2 “设问”激思,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设问”是根据实验重点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寻所答,以启迪思索、开拓知识视野。如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提出休克时微循环会出现什么样变化?为什么出现这些变化?有那些临床表现?怎样处理?同学们带着疑问亲自操作,亲眼观察,认真分析、充分讨论,不仅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同时拓展了思路,培养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个别组实验失败了,但通过讨论、分析,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同样收获很大。
2.3.3 指导动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重点不仅是验证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从中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在指导学生动手时,教师应注意:一方面抓基本功的训练,如动物的捉拿、固定和给药方法等都应严格要求,课堂上随时指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在观念、行为上产生的统一,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做实验前要求学生熟记操作程序,并在头脑中形成连续性的操作构像,防止在具体实验中“照葫芦画瓢”。总之,实验教学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1] 谢大敏.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J].重庆陶研文史,2003,(3).
[2] 孙绍侄,王永超.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克服[J].大学热物理实验,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