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胡诗德,李云清,李斌,简讯,王春燕    

【摘要】  目的:加强对药物所致急性肾衰竭(ARF)的认识,提高用药警惕性及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确诊的药物性ARF患者共29例,分析原发病因、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等。结果:29例患者中,少尿型ARF 13例,非少尿型16例。由抗生素所致者1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所致者5例,甘露醇所致者4例,顺铂所致2例,辛伐他汀所致1例,造影剂所致2例,阿昔洛韦所致1例,卡托普利所致3例,不明中草药所致1例。后痊愈25例,死亡2例,转为慢性肾脏病(CKD?2期)2例。 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导致ARF,但以抗生素、NSAIDs等常用药多见,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尿常

【关键词】  药物;急性肾衰竭;病理;治疗

  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ARF)又称肾毒性急性肾衰竭(Nephrotoxic acute failure),在临床上很常见,但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错过早期治疗时机。现将我院近5年确诊的药物性ARF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及研究对象  药物性ARF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服药史;既往无肾脏病史或用药前血肌酐、尿素氮正常;用药后1 d~1个月内发生肾功能急剧减退,血肌酐>265.2 μmol/L;B超示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29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在19岁~73岁,平均年龄50.1岁,年龄>60岁者8例,伴脱水者3例,电解质紊乱者4例。

  1.2  患者原发病及用药情况  见表1。

  表1  原发病及用药情况(略)

  1.3  临床表现  29例中少尿型ARF 13例(44.8%),非少尿型16例(55.2%),恶心、呕吐9例(31%),有皮疹、腰痛、发热等全身过敏症状者5例(17.2%),1例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症状,1例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肺、肾、血液)。血肌酐265.2 μmol/L~1 370.2 μmol/L,血尿素氮12.1 mmol/L~32.4 mmol/L。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3例,镜下血尿22例(75.8%),白细胞尿但尿培养阴性者7例(24.1%),大量蛋白尿(>3.5 g/24 h)3例(10.3%)。

  1.4  病理活检  肾穿刺活检12例,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ATN)5例,急性间质性肾炎(AIN)7例,AIN合并肾小球微小病变(MCD)者3例,病理改变与用药关系见表2。

  表2  使用药物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略)

  1.5  治疗及预后  发现ARF后,立即停用肾损害药物,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支持等治疗。4例AIN予强的松30 mg/d口服,逐渐减量(共4周)。3例大量蛋白尿患者予甲基强的松龙0.5 g/d静脉冲击治疗3 d后,改为强的松30 mg/d口服,并逐渐减量(疗程4周)。21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共137次。治愈25例(86.2%),2例死亡(6.9%),2例转为慢性肾脏病(CKD?2期),脱离透析。

  2  讨论

  2.1  肾脏损伤机制  肾脏的血液供应占全身血液供应的20%~25%,当血液中存在肾毒性药物时,肾脏极易受损害。近端肾小管细胞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而肾脏浓缩尿液,肾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使髓质和肾乳头部药物浓度显著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接触的药物浓度较其他组织高得多,故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1]。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肾灌注急剧下降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直接受损,尤其是在合并高龄、糖尿病、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高危因素时,可使肾损害危险性增加。

  2.2  导致ARF的药物种类  种类繁多以抗生素、NSAIDs、脱水剂等多见,本组资料显示三者分别为10例(34.2%)、5例(17.2%)、5例(17.2%),与上述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有关。但近年资料显示,如他汀类调脂药、中草药、造影剂等所致ARF明显增多,故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应警惕ARF的发生。

  2.3  药物性ARF的病理类型为ATN和AIN  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脱水剂、抗肿瘤药等导致者多为ATN,ATN的发生常与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肾毒性药物有关;药物性AIN也是ARF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无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NSAIDs等药物导致者多为AIN[3],与本组资料肾活检情况与此相符。另外由NSAIDs所致ARF中,有3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肾活检提示AIN并MCD。可能与NSAIDs导致敏感的淋巴细胞释放、合成淋巴因子激活素,使肾小管基底膜通透性增加有关[3]。

  2.4  药物性ARF的防治  当临床上使用有肾损害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药物剂量、疗程,是否合并有高龄、糖尿病、血容量不足等危险因素,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一旦发现ARF,原因不明或高度怀疑AIN者应尽早作肾活检,因肾活检是明确病因、指导、估计预后的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4]。若确诊为ATN,应立即停止相关药物,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处理,有血透指征者应早期预防性透析。若为AIN,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早期用中等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避免肾间质纤维化,遗留永久性肾损害。

【】
    [1] 黄颂敏.药物与急性肾功能衰竭[J].成都医药,2003,29(3):244.

  [2] Hoitsma AT,wetzils JF,Koene RA.Drug?induced nephrotoxicity,Aet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Drag Sat,1991,6(2):131?147.

  [3] 陈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65.

  [4] 王质刚.急性肾功能衰竭最新诊治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