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检测对乙型肝炎预后判断及发展和转归的意义
作者:刘传勇,李耀才,魏凯,刘飒爽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30份血液标本进行ANA检测,其中乙型肝炎组219例、乙肝后肝硬化组60例、乙肝后原发性肝癌21例及对照组130例。结果:对照组ANA阳性3例(2.30%)、乙型肝炎组ANA阳性24例(10.95%)、肝硬化组ANA阳性13例(21.67%)、原发性肝癌组ANA阳性6例(28.57%),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与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酶标板吸光度(A)值较对照组及乙型肝炎组高。结论:ANA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转归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乙型肝炎;抗核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是一组针对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目前ANA的概念已有所扩展,除了指针对细胞核的自身抗体外,还包括细胞质内核酸、核蛋白的一系列自身抗体[1]。目前有许多免疫分析方法可以对ANA进行检测,这些方法包括采用灵长类动物的肝脏、肾脏或人类培养细胞(如Hela细胞和Hep?2细胞等)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免疫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血细胞凝聚法、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等[2]。本文用ELISA法对430例(乙型肝炎组219例、乙肝后肝硬化组60例、乙肝后原发性肝癌组21例及对照组130例)血液标本进行ANA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对照组:献血者血清130份,其中男71例,女59例,平均年龄45岁,来自血库。患者组:选取我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临床经过HBV抗原、抗体及肝功能检测确诊为乙型肝炎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165例,女135例;平均年龄47岁;按B超、CT、肝功能、HA、AFP等生化结果及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乙型肝炎组219例,乙肝后肝硬化组60例,乙肝后原发性肝癌组21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用ELISA 法检测ANA:将血清与标本稀释液进行1∶41倍稀释,ELISA板孔中加入100 μl稀释的标本和校准液,25 ℃反应30 min后,洗涤液洗涤5次,加入酶标二抗100 μl,25 ℃反应30 min,再同上法洗涤,加入显色底物100 μl,反应30 min后加入终止液100 μl,450 nm测定其吸光度。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爱尔兰Trinity Biotech公司提供。酶标仪为美国Bio?rad Benchmark。结果判断标准:用酶标仪检测酶标板吸光度(A)值,待测标本与校准液的A值比值,<1判为阴性,≥1判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30例对照组ANA阳性者3例(2.30%)。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ANA阳性24例(10.95%),χ2=8.55;肝硬化组ANA阳性13例(21.67%),χ2=19.95;原发性肝癌组ANA阳性6例(28.57%),χ2=22.2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与乙型肝炎组比较χ2=4.69;原发性肝癌组与乙型肝炎组比较χ2=5.4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χ2=0.43,P>0.05,具体见表1。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的A值较对照组及乙型肝炎组高。
表1 ANA检测结果表(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乙型肝炎组比较P<0.05;$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全球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约有15%~25%的急性肝炎将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为肝癌,这不仅影响人民的健康,还会对国民产生长远的影响。自身抗体是能和宿主正常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组免疫球蛋白,通过对自身抗体的检测对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ANA是以细胞核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ANA的产生与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病原体、化学物质等)和体内因素(如遗传、细胞因子和性激素失调等)有关,Cerutti等[3]动物实验证实病毒感染可诱导ANA的生成。本实验通过对430份标本进行ANA检测,结果对照组ANA阳性3例(2.30%);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ANA阳性24例(10.95%)、肝硬化组ANA阳性13例(21.67%)、原发性肝癌组ANA阳性6例(28.5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与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与原发性肝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使淋巴细胞活化,核抗原发生变化,可能表达新的抗原决定簇或隐蔽抗原决定簇暴露,打破自身T细胞耐受性,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本实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出ANA,近年来研究发现,ANA不仅与自身免疫有关,而且在许多慢性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溃疡)和某些肿瘤(肝细胞癌、肺癌、骨髓瘤、淋巴瘤等)患者的血清中存在[4,5]。本实验用ELISA法检测ANA的结果与陆亚媛[6]用IFA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而ELISA法操作简单,并可通过测定A值来评价患者体内抗体的浓度,不需再作滴度检测;IFA法和ELISA法检测ANA均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符合率、一致性判断系数k和秩和相关系数均较高,而ELISA法漏诊率更低,更适合ANA筛查[7]。本实验结果ANA阳性结果对照组及乙型肝炎组A值较低,高A值少见。认为低A值时,是自身免疫反应或疾病的标志,不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A值较高,认为与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A值的界面多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肝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化,机体免疫系统被致敏,产生相应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它们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攻击表面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使其损害和死亡,乙型肝炎的组织损害,不是病毒对肝细胞直接损伤的结果,而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引起的。这种自身免疫性损伤反复作用的结果之一是肝脏内皮细胞的逐渐坏死,肝小叶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肝脏代谢功能降低,纤维母细胞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逐渐发展经肝纤维化阶段到肝硬化;是HBV对肝细胞的长期反复损害引起肝细胞的恶变,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因此乙型肝炎患者ANA的检测对探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性反应之间的关系及其病因的研究、发展和转归有一定意义。结合本文的统计资料,ANA阳性时可能提示乙型肝炎的预后不良。
【】
[1] Nossent H, Rekvig OP. Antinuclear antibody screening in this new millennium: farewell to the microscope[J]. Scand J Rheumalol,2001,30:123?128.
[2] 王兰兰.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199.
[3] Cerutti ML,Zarebski LM,de Part Gay G, et al. Mol Immunol,2005,42(3):327?333.
[4] Imran A, Neelam F, Tariq M. Incidence of circulating antinuclear antibodies[J]. Indian J Med Sci,2003,57(3):113?116.
[5] Peng YC, Hsieh SC, Yang DY,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nuclear antibody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J Clin Gastroenterl,2001,33(5): 402?406.
[6] 陆亚媛.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的检测及时性其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06,5(3):34?35.
[7] 武永康,王兰兰,唐江涛,等.抗核抗体不同检测方法对比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10):61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