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贺志安,郭庆合,张铁汉

【关键词】  医学检验

  [摘  要] 探讨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生物安全攻势预防的方法,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就有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因素主要指各种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属实验室安全管理范畴。美国前洛克非勒大学校长、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Lederberg曾惊呼:“同人类争夺地球统辖权的唯一竞争者仍是病毒”。2003年春多个地区的SARS暴发流行就说明这一点。此次流行以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其表现[1,2]:5月15日通报医务人员感染率18.38%,其中北京24.7%,天津39.38%,山西17.64%;2003年新加坡、与2004年北京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和2003年SARS期间临床检验人员感染的报道;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3]。我们在SARS的防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痛苦的教训,也应当引起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源头,减少教训,减少损失,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现象再度发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生物安全重如山,教育理念是关键

  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工作经验占28.7%、同事占11.1%、书本占40.8%、医院宣传占8.7%,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者占95.3%[4]。中华检验医学会主任丛玉隆教授指出:“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因此,在2003年春SARS暴发流行的攻坚战中,广大医务人员的贡献是巨大的,代价也是重的,留下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医学教育有缺陷,其教育理念落后,必须转变,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临床医学不能“重诊治轻预防”,检验医学不能“重检验轻防护”,医学教育切勿“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2003年和2004年出现的实验室研究人员SARS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生物安全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所以,它又一次给我们的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检验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只重视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生物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  生物安全教育应开展,检验专业教材要体现

  目前使用的新版规划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生物安全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多支言片语。因此,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应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充实、刷新该项内容,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材更要重视。如在《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有关教材中阐述: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戴防护服的使用。同时,应将目前的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改名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增加“安全管理”等内容,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要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和实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而在《临床检验仪器学》中应增加生物安全柜的原理、基本结构、性能指标、保养与维护等内容。

  3  生物安全要宣传,师生共过安全关

  所谓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在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5]。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生物安全管理内容,并及时补充教材不足,结合专业课,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杜绝实验室感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工作,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培训好教师,教师应就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内容进行上岗前培训。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如何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开展第二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生物安全。如:SARS不同样本流的处理;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废弃物如何安全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  带教老师要配合,把好实习这一关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病人,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因此,实习生在上岗前要先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SARS标本检测安全指南》、《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带教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5  搞好交流与培训,双管齐下保安全

  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也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微生物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病原微生物还未消失(如流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变异株就已产生(如变异流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出现(如猴豆病毒、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这些变化都促使我们的教学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与科研部门、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不同微生物、不同样本、不同试验、不同操作方法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消毒办法,并不断修订升级。否则我们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为了更好地做好生物安全教育,建议各级临床检验中心、检验医学会、检验校际会设立临床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修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指导实验室做好生物安全防范;举办生物安全培训班,培养师资和目前社会急需的生物安全专家,再由这些师资在各地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使现有在职人员迅速补上这一课,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

  定期召开实验室安全学术研讨会,注意感染控制措施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及时报告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普及生物安全基本知识,促进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开展,采取攻势防御,提高专业教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

  [1]张正.检验操作感染严重呼吸性综合征2例报告及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383384.

  [2]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3]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4]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5]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杂志,2003,18(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