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沈宇钢,公茂伟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异丙酚

   异丙酚是一种速效、短效、镇静,苏醒迅速且完全的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与阿片类药物有明显协同作用。瑞芬太尼是最新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起效迅速,效果明显,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强,安全可靠,是目前临床上最接近理想的阿片类药物。本文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观察其在此类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合作患儿60例,ASA I级~Ⅱ级,男37例,女23例,年龄4岁~12岁,体重13 kg~46 kg,均无其他合并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患儿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BP)、心率、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ETCO2)。静脉内给予东莨菪碱0.01 mg/kg、地塞米松0.1 mg/kg。面罩吸纯氧3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R组:诱导时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单次瑞芬太尼3 μg/kg,意识消失后给予卡肌宁0.5 mg/kg,辅助插管。麻醉维持,瑞芬太尼0.3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靶控输注异丙酚2 μg/ml~4 μg/ml。F组:诱导时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单次芬太尼3 μg/kg,意识消失后给予卡肌宁0.5 mg/kg,辅助插管,麻醉维持,芬太尼0.03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靶控输注异丙酚2 μg/ml~4 μg/ml,术中维持PETCO235 mmHg~45 mmHg,术毕时停药,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2∶1)肌松拮抗2 ml~5 ml。

  1.3  监测指标 

  分别记录患儿入室诱导前、诱导后1min,气管插管后1 min、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连续观察MAP、HR、SPO2、ETCO2,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清醒拔管时间及躁动、屏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间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诱导后1 min、插管后1 min、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插管后R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而F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见表1)。表1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略)注:P<0.01

  两组麻醉恢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有差异,R组少于F组(P<0.05),躁动、屏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见表2。表2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比较(略) 注:P<0.01

  3  讨论

  小儿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系在鼻咽部、口咽部操作。小儿咽喉腔狭小且黏膜脆弱,术后易水肿。且此类手术易有血及分泌物滞留于咽喉部,容易引起患儿误吸和呼吸道梗阻,所以对麻醉有较高要求,麻醉诱导应迅速,术中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术后苏醒快且完全。应待患儿保护性反射恢复,清醒完全,充分吸引咽喉腔后方可拔除气管。

  异丙酚注射后起效迅速,能快速分布到外周组织,清除快,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异丙酚靶控输注(TCI)能维持效应室及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避免有效浓度的波动[1]。瑞芬太尼是最新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N-酰基存在酯键在血液与组织中可被非特异性的强性蛋白酯酶迅速分解,因而血浆半衰期非常短。瑞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起效迅速,且代谢快,可控性强,是最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异丙酚与阿片类药物在催眠方面、消除伤害性刺激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已广泛应用于成人麻醉。本研究通过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相比较。瑞芬太尼组具有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苏醒迅速且完全。芬太尼组患儿气管导管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喉头水肿的机会。
综上所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

  [1]李广明,李军.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4850.

  [2]耿志宁,许幸.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