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
【关键词】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
[关键词]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成为一项常规的手段,治疗内镜对内镜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我院近年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106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10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61例,女45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年龄(36.5±16)岁。息肉位于直肠53例,直乙结合部12例,乙状结肠22例、降结肠8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5例、回盲部2例。共切除息肉209枚,息肉直径小于1.0 cm者35例。单发性息肉63例,多发性息肉43例。合并高血压病史者21例,血压(140~160)/(90~100)mmHg(1 mmHg=0.133 kPa)。
2 结果
106例患者术中顺利,无出血、穿孔及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迟发出血3例。共切除息肉209枚,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良性息肉。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目的、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让患者详细了解操作的步骤、诊断意义、及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术前常存在恐惧,恐癌症心理,因此护理工作者应采取疏导、劝说、鼓励等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3.1.2 肠道准备
术前肠道清洁要求较高,必须达到完全清洁。嘱患者治疗前3 d进食少渣食物,前1 d必须进无渣的低脂、细流质饮食(如藕粉、米汤类),因下午治疗,故嘱患者当日早餐进半量流质饮食。口服泻药清洁肠道,本组患者均采用电解质液[1](1 000 ml含氯化钠6.14 g、碳酸氢钠2.94 g、氯化钾0.75 g),1 h内饮用电解质液3 000 ml,术前3 h~4 h开始饮用。
3.1.3 术前准备
操作应签写检查治疗同意书,协助作好术前一般检查,如血型、出凝血时间等。进镜前0.5 h,给予10 mg 6542肌肉注射,以减少肠道蠕动,特别紧张者,可肌肉注射安定10 mg,以消除紧张情绪。注意将湿毛巾包裹的电极板置放于患者臀部,以最大面积与皮肤接触,注意电极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避免皮肤灼伤。
3.2 术中护理
进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肠壁,积极配合医生安装电切器,配合医生操作,套住息肉,掌握好收紧圈套器的尺度,在息肉切除时,收紧圈套器时要让圈套器导丝缩进绝缘外改鞘内1.5 cm,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圈套器牢牢套住息肉蒂部,此时绝缘外套会皱缩。要注意收紧的力量适中以达到切除的目的。密切观察创面有无出血,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心律等。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在过程中,嘱患者平稳呼吸,切忌咳嗽、喷嚏,避免腹压增加,引起肠穿孔。
3.3 术后护理
3.3.1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合适、协助生活护理。嘱患者充分休息,根据切除息肉的大小决定卧床休息的时间,直径小于1.0 cm卧床休息3 d,直径1.0 cm~3.0 cm休息1周。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3.2 饮食护理
一般禁食24 h,如为多发性息肉较大,则适当延长禁食时间。1周内进无渣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避免牛奶、豆汁,以免引起腹胀。
3.3.3 防止术后并发症
出血及肠穿孔为结肠息肉肠镜下电凝电切摘除术的两个主要并发症。可发生在术中或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3 d内,但有些患者第7天亦可发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及血便,注意血压、脉搏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患者1例1周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经止血治疗痊愈。
3.3.4 出院指导
患者住院1周左右无异常,考虑出院,加强饮食指导,嘱患者继续避免进食粗糙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做好健康工作,嘱定期复查肠镜。
4 讨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摘除术是大肠息肉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可发生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护理多注重术中护理,往往忽视术前和术后护理。其实术前和术后的护理也相当重要。术前肠道准备一定要使肠道洁净,否则会影响操作。肠道准备多种方法,本组106例使用电解质液法,均在术前达到满意效果,未出现任何异常不适,值得推广。不能直接用甘露醇及乳果糖清洁肠道,因甘露醇经肠内细菌发酵可产生易燃性气体,电切术时可能发生气体爆炸[2]。术后要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合理的禁食时间、合理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1]张来历.胃肠疾病内镜、病理与超声内镜诊断彩色对照图谱[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203.
[2]徐富星.下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