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摘要】 笔者从分期论治、辨证分型、特殊疗法、实验研究等不同角度,概括了近几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的中医及实验研究进展。提出中医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辨证分型、疗效判定标准及科研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论证;实验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1]。COPD 属于中医学“喘证”、“肺胀”、“痰饮”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 COPD 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均已取得相当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分期、分型辨证论治
临床分为急性加重期、缓解期[2]。急性加重期以痰浊、水饮、血瘀、气滞等标实为主;缓解期以肺虚、脾虚、肾虚,气虚、阴虚、阴阳两虚为主。
1.1 急性加重期
1.1.1 从痰论治 痰之所生,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本于正虚;痰之已成,停于体内常为实证。曹氏[3]采用清、温、润、燥等祛痰法,配合脏腑辨证,每收良效。痰热蕴肺者,予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痰饮伏肺兼肺肾气虚者,以小青龙汤加减温肺化饮、平喘止咳;肺热痰瘀兼胸痹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泻肺豁痰化瘀,宣痹宽胸;肺热痰瘀兼脾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祛痰化瘀,药用炙附片、黄芪、党参、白术、巴戟天、栝蒌皮、桑白皮、葶苈子、桃仁、丹参、茯苓。梁氏[4]用苏子降气汤合五苓散治疗寒痰喘咳,疗效优于对照组。范氏[5]依据“制痰先治气”理论,拟苈黄导痰汤治疗 COPD,症状缓解较快。冷氏[6]用化痰泻浊、通阳宣痹法,化裁栝蒌薤白方,治疗痰浊水饮留阻肺络,具有“阳微阴弦”特点的类型。蔡氏[7]自拟定掌汤(麻黄、杏仁、生甘草、黄芩、百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治疗 60 例外寒内饮型患者,IgG、IgA、IgM 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1.1.2 从瘀论治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行,血非气不运。久病肺虚血脉瘀滞,病及脾肾,阳虚寒凝,加重血瘀。崔氏[8]采用活血化瘀方(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配以葶苈子,总有效率达 90.6%,并在改善肺功能、降低全血黏度方面优于西药。马氏[9]针对久病气虚致瘀,痰浊致瘀,久咳入络生瘀,运用活血化瘀与脏腑辨证并举之法,疗效尚好。孙氏[10]遵从祛瘀血则痰水自消理论,辨瘀成因,方用八珍汤加毛冬青、益母草益气祛瘀;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加丹参、桃仁温阳祛瘀;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合用毛冬青、桃仁、山楂化痰祛瘀;方用苇茎汤加赤芍、牛膝清热祛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1.1.3 从热论治 COPD 急性加重期每因触冒风寒、风热之邪诱发,治以解表清热祛邪并顾护阴液,防止热邪伤津,痰阻气道。李氏[11]认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郁而化热,加之痰饮、瘀血相互胶结,形成以热象为特点的痰热、热瘀证,治以清热涤痰活血祛瘀为法。关氏[12]等针对伏痰内蕴,复感外邪化热的病机,用生石膏、桑白皮、杏仁等药清热化痰为主,治疗 COPD 36 例,总有效率达 88.89%。
1.2 缓解期
缓解期特点为本虚邪敛。本虚经由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阴阳两虚而逐渐加重。
1.2.1 肺脾同治 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转输津液,上归于肺,肺虚及脾,子盗母气。王氏[13]经研究证明,益肺健脾中药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刘氏[14]注重培土生金,用肺康Ⅱ号(人参、白术、甘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毛冬青、瓜蒌、牡丹皮、茯苓、麦冬、葶苈子、五味子)与单纯敛肺纳肾、活血化瘀的肺康Ⅰ号相比,可明显减轻肌肉疲劳,改善临床症状。
1.2.2 肺肾同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病日久,病位由肺及肾。耿氏[15]用含虫草菌粉的金水宝胶囊,治疗 COPD 肺肾两虚、精气不足者 60 例,疗效显著。张氏[16]认为 COPD 患者因气流受限出现气短喘促,劳则尤甚,呼长吸短等肺功能减退症状,辨证属肺病及肾,采用滋阴补肾纳气平喘法,予补肾益肺胶囊(干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怀牛膝、淫羊藿、菟丝子、蛤蚧、五味子),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王氏[17]擅用补肺益肾冲剂(七叶一枝花、黄芪、莪术、紫石英、菟丝子),治疗缓解期肺肾两虚型,常显扶正固本、防止复发之效。
1.2.3 肺脾肾同治 肺主气,主表卫外,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虚及脾,子耗母气,肺脾两虚。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虚及肾,摄纳无权,气短不续,动则尤甚。金水相生,肾精不足,亦可引起肺虚喘咳。肺脾肾三脏之虚是 COPD 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范氏[18]遵从损其肺者益其气、久病必瘀理论,应用益气固本活血法(黄芪、党参、赤芍、丹参、白术、防风、蛤蚧、紫河车粉)治疗 COPD 缓解期,在改善咳喘症状、提高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曹氏[3]常以补肺汤、二陈汤合肾气丸,配以百合薏苡莲子羹益肺运脾补肾,每收良效。
2 其他疗法
孙氏[19]耳穴埋针法,治疗 COPD 并少量咯血者30 例,达到清肃肺火、调和气血、健脾补肾之效。庞氏[20]采用贴敷药膏法,用白芥子、细辛、元胡、半夏、甘遂、沉香、肉桂、冰片等贴敷大椎、肺俞、膏肓、膈俞、膻中穴,冬病夏治防病治病。曾氏[21]采用平补平泻导平针灸法,配合导平输气法,治疗COPD 急性发作期患者 68 例,有效率达 89.5%。陈氏[22]采用推拿法,配合支气管扩张剂及止咳化痰药物,治疗 COPD 缓解期患者 30 例,可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增强运动耐力。
3 实验研究
3.1 调节机体免疫力
免疫力降低导致患者支气管-肺部反复感染,是COPD 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23]。李氏[24]报道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颗粒,可增强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呼吸道反复感染有防治作用。田氏[25]研究表明:人参、黄芪、刺五加等扶正药物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补阳药能使抗体提前形成,补阴药可延长抗体存在的时间,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防治 COPD。
3.2 防治气道重构,改善肺功能
炎症细胞长期反复侵润支气管壁,导致管壁损伤修复过程循环发生,胶原含量增加,瘢痕形成。张氏[16]补肾益肺胶囊(生地、山萸肉、女贞子、牛膝、淫羊藿、菟丝子)可以改善细支气管内径、外径和内外径比值,增加呼吸道通气面积,防治气道重构。李卫清[26]等发现该病患者痰中 IL-8 水平显著升高,与肺功能呈正相关。使用固本防喘胶囊后,患者痰中 IL-8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肺功能得到改善。秦氏[27]用清肺解毒饮(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板兰根、射干、补骨脂、熟地、甘草、款冬花、栝蒌、天竺黄、赤芍、桔梗、浙贝母、车钱子)配合西药治疗 50 例患者,证实该合剂能使呼出气的 NO 含量增高,刺激 NO 信息传递系统,使呼吸纤毛运动增快,改善肺功能。
3.3 改善微循环
COPD 患者均有“黏、浓、聚”血液流变学改变,微循环障碍是该病迁延难愈的因素之一,痰瘀胶结是 COPD 发病的内在宿根[28]。参附注射液的有效成份人参皂苷,有明显扩冠强心作用,所含棍碱为α受体激动剂,能增强心脏收缩幅度和频率,从而改善微循环[29]。
3.4 减轻、逆转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以肺血管床的进行性闭塞为主要特征,是 COPD 向肺源性心脏病转化的关键环节。孙氏[30]等对 18 例该病肺动脉高压者,用赤芍注射液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肺动脉平均压均降低。康氏[31]等证明,白花前胡具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作用,可抑制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肺血管收缩减轻并逆转其病理损害。
4 与展望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特色,分期、分型、辨证论治。急性加重期治以宣肺理气祛痰化瘀,兼以扶正补虚;稳定期以脏腑辨证为主,益气温阳养阴,兼以化痰逐瘀。实验研究内容逐渐规范、系统、成熟,从分子水平观察中药对 COPD 病理改变的影响,印证中医药疗效,为中医化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仍存在部分中医对 COPD 诊断模糊现象,存在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现象。现代医学对该病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中医应遵循其诊断标准,然后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医症候判定及疗效评价标准。这将有利于科研工作规范进行,普遍推广;有利于深化对 COPD 的认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
【】
〔1〕 彭敏, 蔡柏蔷. 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修订〔J〕. 2005, 44(5):394
〔2〕 叶任高, 陆再英, 谢毅. 内(第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1
〔3〕 李素云, 吴其标. 曹世宏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选粹〔J〕. 中医药学刊, 2002, 20(1):28
〔4〕 梁爱武. 加用苏子降气汤、五苓散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03, 26(2):13
〔5〕 范发才, 赵凤达, 惠萍, 等. 苈黄导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刊, 2006, 24(3):566
〔6〕 冷报浪. 栝蒌薤白方治疗慢阻肺的研究概况〔J〕. 中医药信息, 2001, 18(3):12
〔7〕 蔡敏. 定掌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发发作期160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05, 26(12):18
〔8〕 崔焱, 梁直英, 董竟成. 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4):327
〔9〕 马丽佳, 王颖, 高巍. 从瘀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9):747
〔10〕孙志佳. 活血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 2005, 26(4):341
〔11〕程先宽. 李健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思想述要〔J〕. 江苏中医药, 2006, 27(3):16
〔12〕关心, 周晓艳, 王文阁.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2(2):162
〔13〕王胜, 张念志, 季红燕, 等. 益肺健脾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32(6):462
〔14〕刘小虹, 刘琼. 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床用研究〔J〕. 新中医2002, 34(10):18
〔15〕耿宏伟, 胡秀红. 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J〕. 中医研究, 2000, 13(4):40
〔16〕张炜, 毕小利, 史苗颜, 等. 补肺益肾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1):57
〔17〕王昆根. 补肺益肾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6):555
〔18〕范红玲. 益气固本活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3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03. 242
〔19〕孙树起, 郭丕春. 耳针埋穴法治疗COPD并少量咯血临床观察〔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17):16
〔20〕庞巧玲, 鲍正宏. 穴位注射和中药贴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0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05, 13(2):31
〔21〕曾飞球, 刘建新, 林夏飞. 经络导平佐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7(24):605
〔22〕陈钦, 谢田钢, 金先桥. 推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7):10
〔23〕蔡珊, 陈平. 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 国外医学呼吸体统分册, 2005, 25(6):412
〔24〕李素云, 李健生, 马利军, 等.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免疫功能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01, 23(12):899
〔25〕田正鉴, 邹新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扶正固本价值评述〔J〕. 中医药学刊, 2001, 19:236
〔26〕李卫青, 柯新桥, 孙劲松, 等. 固本方喘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3(2):76
〔27〕秦俊霞. 清肺解毒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04, 13(9):576
〔28〕万文蓉. 痰瘀胶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内在宿根〔J〕. 中医药学刊, 2005, 23(9):1672
〔29〕裘晓华, 杨玉霞.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J〕. 中草药, 2004, 35(7):797
〔30〕孙培宗, 孙鹏阁, 张庆宪, 等. 赤芍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3): 164
〔31〕康健, 于润江. 白花前胡降低慢阻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4, 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