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摘要】 探讨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作考查,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运气学说和疾病预测理论的形成,确立了藏象、经络、中药四气五味模型,形成了中医防治观,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 稷下学宫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邹衍 内经
1 稷下学宫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高门大屋,广招天下贤才来此讲学授徒,参议,史称稷下学宫。其后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思想和学说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者研讨的问题范围广泛,其深度也超越前人,总体学术水平在战国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各主要学派自身的理论建设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师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集大成的著作[1]。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黄老之学的精气学说,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理论,它们渗透、反映到了诸多具体领域,如农学、气象学、天文学等,亦被医学所吸纳。
2 稷下阴阳家的代表——邹衍的主要学术思想
邹衍是齐国人,稷下学宫后期的著名学者,是先秦阴阳家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时就学于稷下学宫,是齐之上大夫。邹衍所处的时代已是先秦百家争鸣处于高潮的阶段,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述,学术贡献主要是阴阳说与五行说,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阴阳学派的创始人。
3 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3.1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共同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纵观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它是在气和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上建立的体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五行并不是阴阳家的专利,但是稷下阴阳五行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整个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平台。此外,先秦医家运用阴阳家“类”这一哲学范畴,把人体和相应的自然界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概括为阴和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把五行和五脏、五官、五味等一一相配,使人与自然及人本身形成有机的联系。
3.2 促进运气学说和疾病预测理论的形成
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疾病发病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方面。五运六气,即运气学说,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我国黄河流域气象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相应疾病的发生规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候医学理论。运气学说用阴阳和五行构成框架,通过五行和三阴三阳把气候属性和表示时间的干支联系在一起。运气学说蕴含着数学,是中医学里阴阳和五行最复杂的组合、最高水平的组合[2]。
3.3 确立藏象、经络、中药功能模型
3.3.1 确立“四时五藏阴阳”为核心的藏象模型。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相通相应,《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就是阐明这一观点的。然而,五脏的年节律,《内经》有两种不同的阐述,四时五行说和五时五行说。稷下阴阳家在五行方位与四时节令上,也有四分法、五分法和八分法之别,直至邹衍杜撰“季夏”,将四季演化为五季,方与五行完美地配合在一起。四时五脏是阴阳学派与五行学派开始融合的早期学说,五时五脏则是阴阳学派五行化的定型理论[3]。哲学在医学中的渗透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3.3.2 确立经络模型。首先,确立经络名称和属性。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例如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外侧的为手三阳等。脏腑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两者结合起来,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经脉的五行分类与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相一致,根据脏腑的五行属性,可推演与其络属的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属“金”,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属“木”,等等。经脉五行分类为进一步阐明脏腑、经脉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加强辨证施治方法奠定了基础。第二,指导经络治法。临床上经脉之间的子母补泻法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而制订的一种补泻法则,《难经·六十九难》提出“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如手少阴心经属火,病实则泻其子经足太阴脾经;病虚则补其母经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来。子午流注针法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人体气血周流灌注的情况创立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古典针法,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是子午流注在操作环节上的逻辑基础。
3.3.3 确立中药四气五味模型。中药理论的核心是四气五味之药性理论。在阴阳家的五行框架里,《管子·水地》中阐述过五脏和五味的关系。《管子》并非医书,讨论五脏与五味的关系纯属思辨,但对于中医学五味理论的形成却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古代医家在五行框架内,探索出药物主要以药性为基准的分类方法,以及药物如何具体应用于治疗,达到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协调、统一。
3.4 形成中医防治观。在疾病的传变关系中,《内经》均以五行学说来阐发说明。这种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一脏有病可以通过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或乘其所胜或侮所不胜的途径传及其他四脏的认识方法,是研究疾病复杂传变的方法之一。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可以预测病情轻重,判定其趋势;根据发病之脏与季节、时日的生克关系,也可推测病之轻重变化。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五脏是人体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盛衰有时间节律,五脏的盛衰也有同样的时间节律。根据五行节律可以知道疾病的好转与恶化、生与死,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内经》一书所奠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借助了的阴阳五行说,使中医理论的形成从开始就具有了古代的唯物观与辩证法思想,在此思维方法下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反映了人与、人体生命、疾病发生的客观实际,具有性与实用性。
【】
[1]白奚.稷下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8.
[2]杨学鹏.阴阳五行——破译、诠释、激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74.
[3]孟庆云.五运六气——古代的灾害预测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