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
【摘要】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其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 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60例抑郁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测评,并与常模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研究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知识性和道德宗教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评分研究组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缺陷,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抑郁症;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家庭环境量表
目前,家庭已逐渐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疗效[1,2]。为此,本文对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家庭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5年8月~2006年2月在我院心身疾病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3];(2)大部分时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3)知情同意,愿意参加和配合研究;(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共入组6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8±11.5) a,病程2 mo~10 a,平均病程(1.9±1.1) a;平均受年限(8.3±3.6) a。同期抽取无躯体和精神疾病且大部份时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10.9) a,平均受教育年限(8.9±3.5) a。两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测评工具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4]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5]对上述两组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1)FES?CV包含90个条目,10个因子,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所有90个项目按选择的答案来评分,若回答“是”评“1”分,若回答“否”则评“2”分。(2)FACESⅡ?CV包括两个分量表,即亲密度和适应性,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答案得分为1~5分,即不是=1分,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1.2.2 测评方法
由调查者向受试者讲解统一指导语,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全体研究对象逐一施测并定时完成,由调查者检查有无遗漏,保证答卷质量有效。将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FESCV评定结果与中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 抑郁症组与中国常模FES?CV评分(略)
表1显示,FES?CV评分研究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知识性和道德宗教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FACESⅡ?CV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表2 两组FACESⅡ?CV评分结果比较(略)
表2显示,FACESⅡ?CV评分,研究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疾病,其高自杀率和高复发率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往均强调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神经生化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个性特点及认知歪曲等,但近来已逐渐认识到抑郁症的发生,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尤其家庭机能密切相关[6,7]。本调查显示,FES?CV评分抑郁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知识性和道德宗教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ACESⅡ?CV评分,研究组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存在较严重缺陷,抑郁症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较少,家庭内部情感联系及表达不畅,具有较多的矛盾和冲突,患者较少有成功的体验,对外界事物如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等缺乏兴趣,家庭内部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没有明确的组织性和结构性。因此,在临床时,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增强其家庭内部的情感沟通等,将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也有利于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
[1]李道林,刘谷珩,陈振华,等.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综合式家庭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心杂志,1996,4(3):160
[2]杨建中,赵旭东,康传媛.家庭治疗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74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2:87~89
[4]费立鹏.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34
[5]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01
[6]Keiter GI,Miller IW.田志红译.家庭机能与重性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2):89
[7]刘枫,何炜杰,张秀花.家庭功能状态对抑郁情绪的心理影响[J].中国校医,2003,17(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