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近3年来我院采用盘内加盘外法注射胶原酶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经验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为2004~2007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腰椎MRI或腰椎CT确诊,其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8~76岁。其中L4~L5突出130例,L5~S1突出50例,L4~L5、L5~S1间盘同时突出90例,L3,4,5~S1及各节段以上同时突出30例,绝大部分经理疗、按摩、针灸、腰椎牵引、骶管疗法等治疗无效。
1.2 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症状明显者,给予脱水、消炎治疗。穿刺前,先给患者静脉滴注加有地塞米松10mg,止血敏3g的5%的葡萄糖250ml,进入介入治疗中心。
(2) 注射方法:①骶管裂孔前间隙法(盘外法):患者取俯卧位,在骶管裂孔处局麻后,用16cm长18号无菌盘内针经骶管裂孔进入至骶硬膜外腔,成功后置入带钢丝导管至突出间盘的硬膜外前间隙,在DSA正侧位显示位置正确后拔出钢丝,推入1.2%利多卡因5ml,20min后无全脊麻现象,随后推入复方倍地米松2.5mg,胞磷胆碱0.5g/2ml,胶原酶600u/2ml,再退至下一突出间盘中点位置,同法推入上述药物,最后拔出导管及盘内针。②经皮侧方直刺椎间盘注射法(盘内法):取俯卧位,先在DSA监视下确定突出间盘中点,在右侧旁开10cm水平处作标识,确定进针部位。常规消毒后铺有孔无菌巾,在标识处局麻,用16cm长12号无菌盘内针从标识处向间盘中点进针,在DSA监视下缓慢进入椎间盘内,术者有触到砂砾样感觉,推入1.2%利多卡因2ml,30min后无全脊麻现象发生,推入胶原酶300u/0.5ml,拔出盘内针。
术后患者俯卧12h,1周后可下床活动,1周内禁食鱼虾、鸡蛋、牛奶等食品。
1.3 评定标准
优:腰腿痛症状全部消失,活动正常,工作恢复正常。 良:偶有腰腿痛,卧床休息后症状消失,不影响工作、学习。 可:有残余腰腿痛或麻木,但较术前明显减轻。 差: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2 结 果
300例均以复诊或信访方式进行随访,其中优64例,良170例,可63例,差3例,优良率78.0%,无神经根或脊髓损伤、椎间盘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官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改变过程。椎间盘髓核组织主要为粘多糖、胶原蛋白,胶原酶能在生理pH值及温度条件下水解胶原纤维,使其降解为相关的氨基酸并被血浆吸收。胶原酶溶解术中将胶原酶注入病变的椎间盘或突出物周围,使突出物减小或消失,以缓解或消除其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本组资料也显示,用胶原酶溶解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优良率达78.0%,但该方法仅适于诊断明确,症状较重或经正规保守治疗6~8周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下几种应列为禁忌:①腰椎管骨性狭窄或脊柱滑脱;②脱出椎管内并有钙化或骨化者;③孕妇及1.4岁以下儿童;④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