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莓,赵道慧,黄国培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甲型副伤寒杆菌药敏率,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对经血培养检出的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3.27%、91.35%、88.47%、88.47%。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儿童甲型副伤寒有效、安全、。

【关键词】  甲型副伤寒杆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medicine sensitive rate of S.paratyphi A among native children and offer a  guidance of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Methods:A combined clin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Results:The sensitive rates of cefotaxim, cefoperazone, sulfamethoxazole trimethoprim, piperacillin were 93.27%, 91.35%, 88.47%, 88.47%, 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piperacillin and sulfamethoxazole trimethoprim were valid, safe and economic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aratyphoid A.

    [Key words]  S. paratyphi A; Antibiotics; Drug sensitivity test

    伤寒(包括副伤寒)常年发生,以散发为主。贵阳市疾控中心专家通过对历年各型伤寒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到2002年,甲型副伤寒发病已占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总数的80%以上。本文了我院儿科4年来以“发热待诊”收住及门诊就诊的患儿,经血培养检出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为指导本地甲型副伤寒患儿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及门诊以“发热待诊”收治的患儿中经血培养确定的52株甲型副伤寒杆菌。患儿年龄3~7岁6例,~16岁49例。标本采集方法:对三天内未经静脉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采血3~5 mL,采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诊断血清,按医政司细菌鉴定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该组患儿均予头孢噻肟50~100 mg/(kg·d),待药敏结果确定后进行调整,均治愈出院。

    1.2  药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根据WHO推荐的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采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药敏纸片。试验时均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监测抗生素的敏感范围,结果均未超出NCCLS规定的范围。药敏结果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细菌性监测中心《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判断标准》判定。

    2  结果

    5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表1  5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

    3  讨论

    根据美国NCCLS M7?A4标准对沙门菌属药物敏感试验MIC的解释,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体外实验可能显示敏感,但临床无效。本组资料显示头孢菌素类中第一代头孢菌素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体外抗伤寒杆菌活性不高,临床疗效也不理想。鉴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强,对伤寒沙门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0.25 μg/mL,体外的抑菌活性比氯霉素大400倍,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有很强的抗菌力,对肾基本无毒性,无四氮唑侧链,使用后不会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特点,现已较为普遍的用于治疗伤寒沙门菌感染[1]。本组结果显示头孢噻肟钠的敏感率为93.27%,头孢哌酮钠敏感率为91.35%,临床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甲型副伤寒48例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复发。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近年来广泛应用,导致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逐年增多[2],故此类药物的应用仍应有所控制。氯霉素具有使用方便,口服安全吸收,治疗费用低,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确切,复发和再燃率低等优点,故被公认为非耐药伤寒患者的首选抗菌药物[1,3]。随着耐氯霉素伤寒沙门菌的出现与增多,加上药物对肝脏、骨髓和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氯霉素已不是治疗伤寒、副伤寒首选药物[1]。但我们的结果显示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0,可能与儿童应用较少有关。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能抑制细菌DNA合成,胆道、肠道浓度高,临床效果较满意,应列为首选药物[3,4],但近年不断有喹诺酮类耐药率增高的报道。本组资料显示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为0,与近年喹诺酮类耐药率不断增高的报道不一致,可能与本地区儿童应用少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甲型副伤寒对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均较敏感,在治疗上占一定的优势。我们认为,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治疗儿童甲型副伤寒有效、安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地区氨苄西林药敏率仅为16.40%,与其他差异较大[2,5],提示在本地区该药已失去了在治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中的首选地位,这是本地区儿童甲型副伤寒杆菌耐药性变迁的最大特点,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文献】
  [1] 黄象谦. 胃肠道疾病治疗学[M]. 天津: 天津技术出版社, 1996: 1071?1073.

[2] 朱德妹, 熊自忠, 汪 复, 等.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细菌耐药性[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 1B: 151?154.

[3] 陈富华, 赵 婴. 81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药敏试验分析[J]. 临床荟萃, 2001, 16(14): 654?655.

[4] 彭文伟. 传染病学[M].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40.

[5] 揭盛华, 何生松, 罗端德. 伤寒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变迁[J]. 医学杂志, 2000, 10(12):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