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淤法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 活血化淤;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它通常是指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病理过程不十分清楚的部分或全部突然单侧或双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我国直到1996年上海耳鼻喉会议上才统一了该病的诊断标准,但国际上尚未对该病的诊断标准作出一致的统一。本病的发病率为(8~14.6)/10万[1],近几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报道至少有100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致病,主要涉及到脑血管供血不足、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病毒感染等学说。在方面,以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溶栓及抗病毒、高压氧、低分子右旋糖苷、促细胞代谢药物为主。然而,大部分学者认为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的效果在目前来讲是比较肯定的,临床上应用也比较广泛。祖国医学根据突发性耳聋的证象辨证认为突发性耳聋是气滞血淤所致,气机失调、经络受阻、精气不能循经而达耳窍,耳失血养而发病。临床上治以活血化淤为主辅以辨证施治。根据近几年来诸多临床实验报道以及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无论从理论到临床,再到实践研究等方面均说明血淤与突发性耳聋关系密切,研究活血化淤治疗突聋的病理本质,寻求治疗本病新途径,提高治疗效果,为活血化淤方药的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椐。
1 从发病机理来看与血淤的关系
世界性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现今我国采用的诊断标准是: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损失,常为中或重度;②病因不明;③可伴耳鸣;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它可以由血管功能紊乱、痉挛、出血、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2]。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由于这种状态的存在与持续,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其相应组织器官-耳蜗发生不同程度缺血缺氧,进而导致代谢紊乱,病理征出现,毛细胞变性听力受到损害。以上各种因素最终造成了内耳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供养机能减退使耳蜗损伤影响到听力的改变。
耳蜗是声音转化的部位,耳蜗功能正常,人的听力得以保障。耳蜗组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极为敏感。我们知道血液在人们的机体内有供给组织器官氧、内分泌及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二氧化碳与代谢产物的作用。鉴于血液流动不息,保持了人体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功能。耳蜗它在血管纹保持毛细胞与内淋巴间的离子平衡及外毛细胞对基底膜的调节中都需要三磷酸腺苷能量的参与,能量由富含线粒体的血管纹及Corti器产生,后者在进行高能量代谢活动时也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是生物体内有氧代谢产生的含氧的自由基,主要包括 :氧离子(O2-)、羟基(- OH)和过氧化氢自由基(H2O2)。当生理状态正常时,不断生成的这种活性氧可以及时被清除掉。相反,异常增多的活性氧使生物膜结构、功能及细胞膜表面受体改变;损伤蛋白质巯基和氨基酸,使蛋白质变性、交联、酶的后活性丧失;损伤DNA导致DNA链断裂及突变[3]。损伤耳蜗组织细胞,导致耳蜗组织细胞凋亡和死亡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血液黏稠度改变、小血栓形成、血管舒张功能异常是引起耳蜗血管灌注量不足,使突发性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病理过程又与中医血淤极为一致。中医学认为:“百病皆淤”。我们可以认为一方面它说明诸多疾病的发生都可能与血淤相关联,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种疾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血淤的病理现象。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虽然很复杂,不确定。但不论其内外原因多与精气不足、气滞血淤有关。正如《济生方 耳论治》所说:“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内,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逐致奇愦耳鸣”,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脉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人的精、津、气、血贵在道气通、川流不息。人之正气来之肾之先天之气和脾之后天之气,肾为元阴元阳之所藏,一旦虚损,必致血脉淤阻。脾胃系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亏损气血无以化生,则气虚必不行而致淤。血淤证的血流变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改变等病理生理现象的认识,使我们深入了解到血淤症的本质。我们从“异病同治”了解肾虚症的功能、形态以及代谢改变出发,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医的肾和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节整合功能有密切联系。肾虚患者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多个环节存在功能的失调或者亚临床的病变。血属阴,阴主静,静而能守,方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濡养机体,淤血也属阴,属阴邪,善留滞,阻滞气的疏通和血的运行。肾精亏虚无以濡养耳窍,同时脉道枯涩失于濡养,血行不畅,滞而成血淤;脾气亏虚化生之血不足,同样无以养耳,气虚又导致血淤。滞成淤、淤导滞,如不能够及时治疗,淤—滞—淤,周而复始,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血淤可因热病伤津,阴津损耗,津不载血,血液凝结;寒邪侵犯,血被寒凝;痰浊不饮阻碍血脉正常运行,而致血液停息;肝郁气滞,不能行血;年老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以上诸种原因最终造成血淤使得上述功能失调,组织器官缺氧,代谢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
2 丹参、川芎嗪活血化淤药物在突聋中的应用
从突发性耳聋的致病因素及病机病理中不难发现,医学和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度一致的。各种现代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手段和采用的防病、治病措施对于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很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辨证论治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宏观微观相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没有中西医结合活血化淤的研究就不会有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医学中如此广泛的应用。没有对肾虚证、脾虚证的本质及治疗的研究,我们对于人体许多亚临床的改变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纠正这些改变对疾病防治的意义的认识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深刻。
既然气滞血淤是导致突发性耳聋发病的重要因素。而突发性耳聋又是涉及细胞适应、内分泌失调、氧代谢紊乱、血栓形成、修复等多种机制的复杂过程。单一的治疗因素不能取得明显临床效果。因此治疗突发性耳聋重在针对不同的环节,充分应用中医和西医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多靶点的整合治疗。目前,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方法多种多样、至今尚无一种疗法被公认为是有效,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的情况下,中医活血化淤药被认为是中医传统药物的着眼点,以活血化淤法通畅脉道,使血液达到濡养之功。我们在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中在运用现代医学治疗,即在扩张小血管、促进细胞代谢、营养神经细胞等基础上,运用中医活血化淤药制剂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川芎嗪(Ligustrazine)是中药川芎(Ligustrazine Chuanxiong Hort)的有效成分之一。化学结构是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丹参酮(Salvia miltiorrhiza Tanshinone)。从现代医学对活血化淤疗法的研究证明,它们均因具血管平滑肌解痉、降低全血黏稠度的药理作用而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血液黏滞性、抗凝血和促纤溶、改善微循环,调整组织代谢、显著提高血清中LVD水平、提高组织携氧能力作用。由于川芎嗪又能够很好的通过血脑屏障,近三十多年来,该药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当中。
【】
[1]Stokroos RJ , Albers FW, Tenvergert EM, Antiviral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rying los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ail, Acta Otolaryngol , 1998,118:488.
[2]Einer H, Tengbron L, Axelsson A, et al .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hemostatic mechanisms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4,120:536.
[3]张欣欣.活性氧和耳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