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唐魁玉 时间:2010-08-12
  [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生活世界  公共领域  交流  指导
  [论文摘要]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着重探讨了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哈贝马斯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西方家,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继承了由霍克海默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集当代西方各派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反理性传统的多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迥然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坚持一种批判的现代主义立场,在交往理性的基点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这与其说是他思想轨迹上的“语言学转向”,不如说是重申现代性的一种努力。本文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实质及其对信息时代网络交流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交往与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交流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抑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在人类主体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实践活动而进行的。质言之,人类主体在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如果说社会交往的实践性不容怀疑的话,那么,人类活动的类型大体也就被确定为生产与交往两个方面。生产和交往都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是主体的活动,交往则是主体间的活动。就交往而言,则可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两种。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是,哈贝马斯认为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分离的主要原因,而认为来自于下面的“合理化”力量才是社会交往形式的基础。这正是哈贝马斯在抽象的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概念中重点阐述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归依于现代性的沃土,以追求中间理论路径,即:既要走出主体哲学的老路,但又避免滑入虚无的后现代的理论。为此,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的第一卷中,主要借助马克斯·韦伯、卢卡奇和阿多尔诺等的理论资源,论证了所谓“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的命题,从而最终构建出“交往理性”学说。
  何谓交往行动?交往行动,即交往行为,就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工具行为”相对的一种现代人的行为。它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二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行为;三是必须以社会规范来作为自己准则的行为;四是通过交流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行为。简言之,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行动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目标。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中,事实上蕴涵了黑格尔式的理性反思的意味,这是由交往规则而导致的合理化力量。这里,我们发现交往理性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认识主体与事件的或事实的世界关系;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第三,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1]。交往合理性或交往理性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一种主体、或者一种体系的状态上,而是参与所应该维持的东西的结构化。受康德哲学体系建构的方式影响,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的理论应包括认识工具道德和审美理性等三种形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学术立场。而更不现实的是,他仅仅凭借上述经验性和主观性的立场就得出了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合理化的结论。
  二、生活世界与主体的道德认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分为两部分,即行动理论与社会理论。而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与“交往行动”相关联,是指建立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的环境。在交往行动中,主体同时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并相应地服从真理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三种特质。不过,这种交往行动不是抽象进行的,而是一个与语言、文化的符号世界互动的过程。因此,语言和文化是构成生活世界的基本因素[3](P175)。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的结构和语言世界的结构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交往行动的参与者总是在生活世界的界域内行动,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他指出:“交往行动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述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社会主客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3](P194)这就是说,行为参与者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做出他们对行为环境的阐释并达成共识的。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源出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却又与之有本质的区别。现象学的生活世界通常体现为一种先验的意识结构,这种意识结构为认识和理解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却缺少一种主体间的维度[4]。
  与现象学相比较,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生活世界是作为本真的东西而给予主体的,并总是停留于背景之中;第二,生活世界具有“社会先验性”或主体间性;第三,生活世界作为一种处境是变动的,但作为一种理解的前提则是不可超越的[5](P130-132)。
  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道德的地盘越来越让位于,“自由的丧失”已不可避免。哈贝马斯秉承韦伯的思想认为,“自由的丧失”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质上就是生活世界的法制化,就是“将道德因素从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驱逐出去”[5](P325)。
  为了应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迁,以及“支离破碎的日常意识形态形式”,人们应该增强在道德和上的独立意识,要让自己来决定我们共同生活的规范。换言之,交往行动的社会整合力量存在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以及“德行”之中。总之,生活世界合理化的焦点可以重新概括为:(1)不断修正变动不居中的传统;(2)把制度所要求的合法性转变为用话语来制定和论证规范;(3)对于社会化的个人来讲,只有通过高度抽象的自我认同,才能解决把握住自我,而且还充满风险[6]。在此,哈贝马斯与《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作者吉登斯之间的看法是何其相似乃尔。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与系统这两个范式的结合,则是他寻求运用言语和行为实现“社会整合”的新尝试。
  三、交往行动理论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如前所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性逻辑和社会的解释工具,在许多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对哈贝马斯充满现代性交往行动话语体系的梳理,不仅可以推进对困扰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有利于现代社会交往行动的进行。   毫无疑问,交流行动乃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最具时尚性和特色的人类交往行为。从网络社会角度看,网络交流或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行动的特点是不同的。因特网及其相应的网络趋势的出现和扩展,使得人类交往出现了虚拟性、多元性等特质。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交往模式的兴起,也对以迪尔凯姆、韦伯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享有当代最优秀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美誉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无疑对信息时代的网络交流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认识由因特网而导致的人类交往革命。很显然,网络技术已具备了人类传统交往方式无法比拟的全新特征,突破时间、空间和语言的控制,实现社会交往史的伟大变革已不是一句空话[7]。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并不像马尔库塞那样偏激,而是持一种适当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变革是起积极作用的,离开了媒介工具的创新来理解交往理性,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种颇为公允的技术社会思想。
  第二,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诸如邮件、网络讨论组、远程登陆等网络行动方式,无疑构成了网络化生活的内容。集中反映了网络社会本质的网络行动,可以说蕴涵了网络社会交往生活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关系与结构[8]。一方面,网络行动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形成一定的网际关系;另一方面,网络行动使人们之间符号交流赋予了相应的目的性或合理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十分重视在不同境遇下的实践理性问题。网络交流这种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交谈伦理问题,更须得到他的理论印证。
  第三,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一词往往可以在同等语境下使用。要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无法绕开公共领域这个概念。
  所谓公共领域,无疑是相对于私人领域而言的,它作为一个生活空间和范式,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具有理想型意义的社会特征。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网络交流过程中所蕴涵的民主精神对建构网络公共领域将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交往行动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第四,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我们知道,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除了建立在现代性的普遍主义立场上之外,还是以“规范语用学”为基础的。反之,他在语用学研究上的重大转向,是与阐述人类交往的规范相关联的。因为从本质上说,任何理论的交流行为总是嵌于生活形式之中的。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和将言说的语用交流与超语境的原则统一起来的思想,对网络交流的话语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后,交往行动理论还有利于强化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所倡导的包含着交谈伦理的交往理性,无疑可以增强网络交流中人们之间的道德认同感,并且可以尽量避免在匿名情境下的失范性交往。换句话说,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使网络行为从无序到有序,从而形成自由的网络交流模式和有“德性”的网络社会秩序。
  []
  [1] 汪胤.论哈贝马斯关于劳动与相互作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2]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7-58.
  [3]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 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
  [5] Jurgen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Ⅱ[M]. Boston,Beacon press,1987.
  [6] [德]哈贝马斯.生产力与交往——答克吕格问[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7] 郭忠志,胡桂华.网络交往亟须道德文化支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5).
  [8] 冯鹏志.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J].学术界,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