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崔有祥 尤建新 李广 时间:2010-08-12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质量工作的作用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分析产品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基础上,结合产品质量的现状,提出了由政府监管、自律、消费者自觉和社会诚信体系支撑的提高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策略。从政府到企业都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要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质量工作的作用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有可靠的维护市场秩序的“质量监控仪”。

  关键词:产品质量;和谐社会;社会诚信
  
  在今天的中国,质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而更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活”是美国著名质量学家朱兰博土用来比喻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源于荷兰的海防大堤。荷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这块土地赋予人们很大的恩惠,但也很危险,要利用它,就需要建造和维护巨大的海防大堤。海防大堤若质量不行,人们就不能正常生活,社会就不会稳定。企业要生存、要,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面对产品缺陷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威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于降低成本、改善绩效和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今天人们更加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从政府到企业都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要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质量工作的作用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有可靠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质量监控仪”。
  
  一、质量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树立和落实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国家从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高度看,速度是一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一个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靠枪杆子使全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改革开放靠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使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能依靠质量和技术进步,才能打赢国际竞争这一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全面唱响以质取胜,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的时代[1]。
  质量是一个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单纯硬件产品质量,还包括软件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安全质量等等。提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质量成本,鼓励质量效益型企业,提倡卓越绩效企业,坚持质量小组活动,同广大的企业员工团结起来搞好这些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正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生活质量,是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
  2007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到政策原则的高度。这一方面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质量兴则国势昌,质量弱则国势衰;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这既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二、中国的产品质量现状
  
  今天的中国,产品质量虽然还没有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但是已经令世界刮目相看了。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企业诚信的问题,有疫病传染的问题,有采矿安全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质量振兴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质量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质量环境和质量意识也有所改善和提高,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质量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偏低、质量投入少、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低下、假冒伪劣猖獗、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不强、质量意识淡薄等方面。
  生产安全事故中,很重要的一个行业就是煤炭行业。这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近几年煤炭企业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事故频发,而且不少是特大、重大恶性伤亡事故。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谈到对安全生产形势时指出,尽管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年事故死亡人数仍然高达11万人以上[4]。
  所以,我们在看到成绩时,也不能回避为了取得这个成绩,曾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三、提高整体产品质量的策略
  
  1.政府的监管
  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5]。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和制度走向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运行的质量。
  政府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能力。市场发育初期很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权钱交易现象,公益部门变相违规收费、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鱼龙混杂情况,制约不足的权力和市场激发出来的物欲相结合,导致了权贵资本和黑社会资本的产生,这正是造成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6]。腐败不除,安全难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机制还不太健全,赋予个人权力太大,提供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太多。如果一个体制,不仅是体制,还包括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就注定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也要引入制约机制和竞争机制。
  中国涉及质量安全的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分别管理着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在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应该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协调、权威、高效的监管体制是防线有线亦有防的基石[7]。

  2.的自律
  有的监管,还要有企业的自律。将让健康创造财富成为习惯,消费者才能生活在安全和谐的阳光下。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额的利润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19世纪中叶英国评论家登宁的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资本家追求高利润率的形象:“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8]
  随着社会,企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构,它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一个企业应该是一个合法的社会公民,应该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自律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它们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所有者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开展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有损利润时,有68%的回答者表示他们仍会继续这些活动。《财富》在对1 000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95%的被调查者坚信在今后的几年中,他们必须采用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以维持他们的竞争优势[9]。
  3.消费者自觉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顾客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并使它能继续存在。与企业自律相比,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是更为重要的。如果消费者能够鉴别产量质量,如果消费者能够拒绝价格低廉但质量没有保证的产品,没有假冒伪劣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基础。
  
  内行而挑剔的消费者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完美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以日本为例,由于音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日本消费者对音响器材的选购十分讲究,他们信息丰富、货比三家,而且要最新最好的款式。制造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而快速改善产品,为满足消费者对机型的要求又密集推出新产品[10]。因此挑剔型的消费者既有助于维持厂商现有的产品质量,更是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4.社会诚信支撑
  被称为“质量宗师”、“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在其《质量免费》一书中指出,产品质量安全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伦理问题,是社会良知的问题[11]。需要强调的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质量诚信氛围,社会信任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了组织的绩效,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结论
  
  提高产品质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可能从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联合任务,由非政府的各种机构承担执行的社会责任,由政府来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帮助。质量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技术推进器。实现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企业、哪一个政府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必须重视和努力的事。当然,产品来自于企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企业无疑发挥着主体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企业生产尤其是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中间组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监督、服务和指导的作用也极其重要。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提高产品质量与和谐社会营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
  [1] 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J].质量技术监督,2005,(9):50-51.
  [2] 企业周刊一周速览[EB/OL].http://www.grrb.com.cn/template/10002/file.jsp?aid=277797,2007-02-14.
  [3] 消费投诉质量问题居首[EB/OL].http://w ww.p5w.net/news/gncj/200702/t778276.htm,2007-02-01.
  [4] 2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301/02133365231.shtml,2007-03-01.
  [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
  [6] “煤腐败”:矿难频发的导火线[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4841430.html,2006-09-21.
  [7] 每周质量报告2006年回顾[EB/OL].http://www.aqsiq.gov.cn/ztlm/mzzlbg/200701/t20070109_25466.html, 2007-01-09.
  [8]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9] J.Bamford, “Changing Business as Usual,” Working Woman, November ,1993:62.
  [10]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美]克劳斯比.质量免费[M].杨钢,林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