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金供需特征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内容摘要: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私营经济的迅猛,中小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中小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尤以资金匮乏、融资难的现象最为突出。由于原因以及中小企业信用较差、向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诸多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本文拟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状况、资金供需特点做出判断,从银行业的角度剖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关键词:资金供需 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对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市场化进程都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中小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薄弱、政策环境不平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经营极为困难。在这些问题中,尤以资金匮乏、融资难的现象最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状况、资金供需特点做出判断,从银行业的角度剖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状况及特征分析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状况分析
资金既是各项资产的货币表现,也是资金所有者的权益,因此,资金需求状况的分析我们包括了资产的构成分析和资本结构分析。
从资产的构成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资产分布较大型企业有所不同。1997-1999年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产总值大幅增长,但资产结构基本维持不变,中小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一直比大型企业高出8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较大。
从资本结构来看,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并且对流动负债有高度依赖性,内源资金严重不足。1997-1999年我国全部独立核算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负债结构情况和效益情况表现为: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各自的资产负债率变化均不大,但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大型企业近9个百分点,说明中小企业的资本金规模小,资金主要依赖于债务资金——银行资金;流动负债率对于大、中小企业而言变化均不大,但中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大型企业近12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小企业的短期性资金的周转压力非常大;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各自的利润率均有增长,但中小企业的利润一直低于大型企业,就1999年,中小企业的利税率(6.47%)仅占大型企业(13.32%)的一半。以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内部积累薄弱。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分析
资金需求上呈现“急、少、频”。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小,在资金需求上呈现急、少、频的特点,即对资金需求的时效性极强,单位资金需求量不是很大,而且在维持再生产中,因生产与资金回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加上季节性和临时性因素的影响,资金需求较为频繁。据调查,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4倍左右,户均贷款余额约为大型企业的0.5%左右。
期限结构以短期资金为主。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够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很多企业无法做出长期规划,故在其借入资金中,多为短期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外部资金在负债中的比例较低。根据上海几家商业银行的调查情况看,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贷款的比例是:工商银行82:18,银行95:5,建设银行60:40,浦东发展银行80:20,城市合作银行92:8,总体看,中小企业取得贷款以短期资金为主。
上述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以及资金需求特征的分析,一方面,从财务比较上揭示出中小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较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本结构有缺陷,融资能力特别是长期融资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趋势表明,中小企业未来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金短缺困境,而且在结构上呈现长期性和权益性特征。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内在资金需求之间存在强烈的不对称性,尤其表现在总量、期限、结构和方式上,中小企业有限的融资能力难以支持其下一步的正常发展。
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状况及特征分析
中小企业资金供给渠道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资金来源,距1999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我国独立核算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在企业负债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78.35%;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对2700户中小企业的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在企业负债总额中占73%。
集资:集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第二大来源。目前在私营企业中的技术与智力型的科技服务业、文化业中的新办企业,合伙集资仍然是筹措资金的主要形式。
其它筹资方式:除银行贷款和集资外,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商业票据和证券筹资,但规模很小,全国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通过有价证券筹资的比例仅有7.35%。
中小企业融资供给渠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供给渠道过于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资金积累和配置体制的转变,融资渠道逐渐多元化。但整体来看,我国资金供给渠道仍然较单一。“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没有改变,间接融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方式,直接融资以股票为主,其他融资渠道的资金规模较小,并且形不成有效补充。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份额小。由于各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过去在专业分工上的差别,使他们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差异也很大。就1998年来看,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来源于中国民生银行、城市信用社、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微乎其微。
信贷融资在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之间配置不均衡。从信贷投资看,由于受企业所有制的影响,银行偏重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较少。
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渠道不畅。内源融资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重要途径,从本质看,它不只是简单的财务问题,而是企业效益、战略和制度等深层问题的体现。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利用资金中来源于自身利润和累计折旧的资金通常要达到60%,来自银行的不过20%,其余从有价证券市场和其他渠道获得。在我国,即使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市,企业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仅占40%。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整体特征表现为:供给渠道单一且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过高;资金供给配置不均衡,资金供给主体的态度不同;内部资金供给不足,供给市场不成熟。
这些特征表明,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小企业以银行资金为依托来的思想与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倾向正好相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恰恰是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剖析——从银行角度
从以上中小企业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由于目前银行仍然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资金供给者,所以银行方面的原因是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限制了其融资能力。现就银行业的角度予以分析。
市场因素分析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业务运作费比大企业高,但收益却相差无几。银行的信贷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管理成本与补偿费用等。其中,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按资金数额,一笔贷款数额大,其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就高,贷款费用按业务发生的笔数来计算,每笔业务不管数额大小,业务流程均是一定的,因而贷款费用也相差无几。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波动性大、流动性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程序更加严格,所需跟踪监督力度更大,加大了银行的成本。
从风险——收益角度来衡量,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安全性需要。在目前银行的微利时代,商业银行对贷款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至少要保证本金的收回,因为只要有一笔贷款收不回本金,即使其他几个项目本息都能收回也不能弥补损失。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要超过大型企业,从安全性和赢利性原则出发,商业银行在贷款分配时必然倾向于大型企业而绕过中小企业。
制度性因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了一般性原因外,还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是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
金融体制改革不深入,银行经营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不协调。在金融体制方面,我国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银行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为解决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难,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建立过大量城市信用社,但由于信用社本身制度不完善和企业的逃废债现象严重,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可见,没有制度保障和企业信用意识的支撑,组建再多的银行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只能加大金融风险。同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彻底,与金融企业制度差距较远,集中表现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和经营目标短期化,影响了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
缺乏金融创新手段,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合理。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随着银行商业化 、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交易市场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改变粗放型的贷款方式,普遍明确了收贷权限,严格贷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但是,一些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缺乏开展信贷营销的技术和激励机制,只是简单的采取以抵押担保为主的信贷配给手段,同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也沿用对大型企业的评级体系,没有设置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总之,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源于其自身和银行业两个因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思路应建立在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深化银行改革、加强金融创新的基础之上。特别是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小企业信用质量提高,银行业的资金将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支持。
: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2.王竟天.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