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耦合效应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跨国并购与东北老基地改造的耦合效应的探讨,找出一条有效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资金缺口的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二者相耦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耦合效应
跨国并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产生耦合效应
目前中央已明确了振兴东北“多给政策,少给资金”的路径选择,过分倚重政府财政投入已不现实,这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弥补资金缺口
以跨国并购为载体的国际资本大鳄的导入,必将有助于资金问题的解决。如2004年12月21日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召开媒体沟通会,宣布已与中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及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医药业航母。根据《重组增资协议》,上述三家公司将以现金的方式向哈药集团增资超过20亿人民币,成为哈药集团的新股东。本次并购活动创造了黑龙江省国企改革单项引资的最高纪录。
提升区域市场化水平
研究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中,有25%归因于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33%归因于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42%则归因于市场效率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最主要动因是占领市场。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又创造了一些巨大的商机。依据有关分析,这些商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量的需要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需要引入大量的新兴产业;城区需要改造与扩建;需要大力环保产业,在市内河流改造、污水废气处理、供水系统的完善等各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凸现政策区位优势
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央政府对西部、东北以及中部3个经济带“一视同仁”,政策倾斜力度一致。.政策的实际效力与政策的实施先后成正比,与政策的实际受益个体数量成反比。从政策倾斜的时间看,西部最早、东北次之、中部最后;从政策的实际受益个体数量看,西部有12个、中部有6个、东北3个。东北地区政策倾斜的实际受益度最大。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系列政策的逐步实施以及相关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东北地区制造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快速显现,必将令跨国公司趋之若骛。
转移国际制造业
研究表明,外资流向集中的一些产业聚集区。东北三省的大工业布局已经成型,辽宁省的制造业、吉林省的汽车业、黑龙江省的动力产业相得益彰,加上四通八达的路网,东北的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国内其它一些地区。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转移重点转向了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作为昔日“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东北,凭借其装备制造业高聚集水平、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供给,完全有能力成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也已蔚然成风,且形式日趋多元化。最近跨国公司的收购外包服务的举动,标志着服务业国际转移已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老基地衰退的实质是产业衰退和结构老化的问题。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关键在于拓展产业领域,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弹性。从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东北企业集团的骄人业绩看,国际服务业向转移过程中,东北地区已经捷足先登。
2004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6.33亿美元,其中东软股份的母公司东软集团以3300万美元的软件外包业务收入拔得头筹。东软外包业务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开发离岸化、服务本地化和业务规模化三个方面。2004年,东软与日本20多家IT企业开展合作,业务涉及汽车、数字电视、DVD等领域,围绕软件外包服务的技术人员达1800人。与此同时,东软在软件外包优势的基础上,向潜力巨大的BPO(业务流程外包)领域积极开拓,并取得初步成效。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表示,东软集团计划用5-10年时间,将软件外包业务由现在占集团整体业务的10%提高到30%,使之成为东软未来重要的、战略性的产业之一。
促进跨国并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相耦合的政策建议
塑造高水平、高效率的化政府服务体系。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政策透明度以及可预见性等方面狠下功夫,以降低跨国公司进行并购投资的隐性成本和系统性风险。
积极推进东北“人力资本运营战略”。区域人力资本的规模、水平和结构决定区域对跨国并购的聚集引力大小。从国家层面看,要将人力资本运营战略决策提升并落实到比“科教兴国”更突出的地位;从区域层面看,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四大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的价值认定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的动员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的扩张机制。
探索并推行适宜的区域产业政策。通过强化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交互;构筑管产学金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关联企业的共性技术的创新协同;构建区域跨国并购产业信息诱导系统,减少跨国公司寻找目标公司的搜索成本;制定差别化、动态化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导向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资并购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效率,理应成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