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改制的财务问题透视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关键是根据改制的财务政策,应对财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经有效的财务治理,从而形成可持续。
关键词:科研院所改制财务资源 财务治理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要根据所处的环境、行业来确定。现阶段国有科研院所改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制度基础的重构,实现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规律的有效结合,优化技术资源配置,建立起符合市场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机制。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科研院所改制的实践中,都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组织和实施,而在这一创新机制重构中,财务政策和财务治理机制的完善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科研院所组织体系的改革,是基本的产权关系调整及其市场化的问题,其本质是财务利益的重新安排。院所改制的财务政策直接影响能否实现成功改制,改制后的财务治理关系今后能否在健康稳定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有关科研院所改制的理论研究
科研院所改制,建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不再阐述。由于科研院所的特殊性,本文认为科研院所改制财务问题应对下述的一般理论进行修正:
(一)资本理论及其修正
传统的资本理论仅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知识产权),我国规定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0%。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人才,知识产权是科技人员智力劳动的成果,科技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其重要性不低于现金资本和其它实物资本。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一项好的技术、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因此,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应成为企业资本的一部分,并作为智力资本投资入股。其实现形式可采取以下方式:对科研院所改制前形成的科研成果在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可将其中一部分量化给企业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人员的智力资本,享有分红权;对于改制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采取虚拟股票期权的方式奖励股权。此外,作为企业的主要市场和紧缺资源都可作价入股,参与科研院所的改制。
(二)剩余利润分配理论及其修正
传统的企业剩余利润分配理论有两种理论模型:一种理论模型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强调公有制,认为企业的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其剩余价值归全民所有,此理论没有体现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另一种理论模型是按资分配理论,认为企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创造的,企业的剩余利润应按资分配,此理论没有体现劳动的价值。虽然国家规定无形资产可以作价入股,但是企业职工研究开发的成果属职务成果,作为个人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在上不成立。为此,知识劳动属智力资本,是企业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物资本一样应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为此提出了兼顾实物资本与知识劳动的企业剩余分配理论模型。即将企业的剩余利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实物资本分配,另一部分作为智力资本奖励基金。具体按如下公式分配:
总的可分配利润=A十B
式中:A =α×剩余利润,α为实物资本贡献收益率;B=β×剩余利润,β为智力资本贡献收益率;两种资本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为α+β=1。
科研院所改制的财务资源配置
(一) 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它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融资的核心问题,即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 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即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可见,财务资源配置是针对资本而言的,它不是单纯的融资或投资概念,而是一个投融资概念;不是单纯的资本量问题, 而是资本内在结构的组合和安排问题。
(二) 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式
财务资源的配置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配置,另一种是市场配置。在行政配置方式下,财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行政权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来实施。行政配置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纵向性的特点。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行政的意图,按照行政的偏好自觉地配置财务资源,但它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要求;由于不允许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对企业积极性有抑制作用,财务资源配置行为往往由于受到利益机制的影响而出现障碍;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行政权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的效率;财务资源的配置往往是一次性的,财务资源一经配置很难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在市场配置方式下,财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进行的。市场配置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自动地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允许特殊经济利益的存在;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资源价格是否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财务资源的配置是经过多次交易完成的,因而也是不断趋于优化的。市场配置是一种高效率的配置方式,能够降低资源的交易成本。
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说, 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指单位财务资源的投入使新的资源配置比原有资源配置更合理。微观理论认为,在完全的竞争条件下,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利用达到边际收益等于其价格的那一点时,资源即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当所有用途中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社会产出就达到最大。 这一理论被称为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是以资源配置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在这里资源配置价格就是在其他资源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财务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总量和边际效益。投入效益差,资源配置的价格低;反之,投入效益好,资源配置的价格高;投入无效益或负效益,则资源配置的价格为零或为负。资源配置价格是变化的,因为资源投入后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效益是变化的。资源配置价格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只有在经营不好、获利对价格的影响,不直接涉及到投入的效益问题,而资源配置价格反映的是单位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用以考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完善科研院所财务治理的设想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财务制衡制度安排。公司经营控制权的核心是财权,在公司各项制衡制度的安排中,财务制衡制度是第一位的。随着经济的,股权社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如何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伤害,公司内部财权的合理安排是个重大问题。
(一)财务治理的内容
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公司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财务治理的目标则是为了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财务治理的根本问题是要在公司内部引人市场机制,要保证公司的各项财权,包括生产经营、技术人事、战略管理等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的有效配置,做到公正、公平、有效。事实上,财务治理的主要问题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其手段包括对财务信息的生成程序、生成质量以及呈报机制进行规范、对公司财权的合理配置,及其各项财权间相互制衡机制的设立等。
财务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项财权制度的设立来实现的,如公司财务计划的编报程序、审批程序、重大经营决策项目的立项程序、决策程序、财务控制制度的设计、检查和执行程序、人事任免变动的审批程序、公司薪酬计划的变动报批程序,以及对重大违法违规事件的处分程序等等。财务治理中很重要的问题是,解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现实中,管理层可通过手中的权力,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生成质量和呈报方式,如政策的选择与变更、公司重大事项的披露时机和详尽程度等。而所有者则只能被动地接受所生成的财务信息或借助一定手段检验财务信息的质量。财务治理也包括借助公司外部的市场力量,对公司内部各财权持有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市场制约,用严峻刑法和高昂的违规成本来迫使管理者执行制度、报告真实的财务信息。
(二)财务治理的相关理念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两者都对财务报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财务观念上具有一致性。但财务治理是制衡机制,财务管理是运行机制,财务治理解决制度性的问题,财务管理解决方法性的问题。前文已经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投资者的保护问题。然而,不同的股权结构模式却具有不同的财务安排,财务要有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三)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对接的企业管理论基础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公司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有效机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是这种机制的组成部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整个公司系统,治理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次但又互动的问题,从公司财富(价值)创造这一目标来看,管理是怎样创造更大的财富,治理是如何保证财富创造更合乎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从而使这种财富创造保持可持续性。因此,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协调与对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与割裂的关系。
从管理学角度,组织和控制是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进行部门划分、职权分配与工作协调的过程,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组织的载体是组织制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都有自己的制度结构,其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分别是其最基本的制度形态。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的过程,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控制来保证的。因此现代企业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性和主要手段。
:
1.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与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 2003.4
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2.12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