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春华 时间:2010-07-03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外一系列财务丑闻的爆发,诚信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研究的热点。追溯近代国内会计诚信思想的发源,首推会计之父——潘序伦博士的会计诚信思想。本文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论述了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背景,旨在为国内会计诚信思想的蕴育提供线索。

  关键词:潘序伦 会计诚信 背景
  
  “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产生某一个经济环境,便随着产生某一个特殊的经济思想”,近代的经济思想也不例外。作为我国近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与亦是如此。
  1927年1月,潘序伦先生创建“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潘序伦先生创办了事务所、学校、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事业,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思想之先河。其时正值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前奏,国内民族工商业、国外资本的侵入及证券市场交易的发展全面展开,潘序伦先生借鉴国外资本市场的经验教训,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对当时的民族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思想从来就不是真空中的花朵,其形成与发展必赖当时之具体历史环境。当时国际与国内均有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为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1929年秋,随着纽约股市的惨跌,美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危机。至1933年,美国经济已经彻底陷入了“大萧条”时期。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经济危机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当前会计制度的思考。普遍的观点是:会计舞弊、监管不力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危机爆发后,会计界,特别是当时混乱的会计实务,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和批评。为了改善会计职业界的形象,提高会计职业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当时的美国会计师协会(即后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任命了乔治·梅为主席的“证券交易所协调委员会”(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对会计实务进行调查,并于最后通过了六条“认可的会计原则”。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检查”报告中,又加入了“一般的”一词,从而正式产生“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概念,从而率先制定了世界会计史上体现监管者意志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确保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报表信息。
  (二)会计制度的完善
  早在南海公司事件爆发后,英国便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会计方面并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也没有法律规范。会计只是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取得银行贷款,很少考虑股东的需要,也不强制要求向股东提供报告(西方学者称之为“银行家的时代”)。危机之后,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和达到监管的目的,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政府专门负责的监管机构。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相继颁布,要求股份公司在向社会公众出售股票之前,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并公布其会计报表。两部法规的颁布从法律上对会计信息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从而开始财务会计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
  (三)民间审计制度的加强
  民间审计制度发端于1720年的“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由于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只能求助于数字和报告书,这就要求有独立的“外部控制”——公司审计。西方民间审计制度正是适应这样的历史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公开披露,公司的管理当局必须对报表的质量承担法律责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从专业角度就报表质量发表意见赋予报表可信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对受托管理公司的当局履行其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会计信息责任的独立监督。正是这种独立监督构成了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因此,民间审计制度作为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危机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发生之前的42年间,中国的化在经济各部门次第展开。
  (一)民族的发展
  1927-1937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丝织、卷烟、面粉等四大轻工业为主。以上海华商纱厂增长纱锭数为例,1931年比1927年增长147%,1936年比1927年增长162%。同时一些特大型的民族资本集团在1930年前后发展起来,如荣氏的申新纺织厂。其他如机器工业,1924年,有船舶、轧花、修配等机器厂284家,1925-1931年间,机器工业扩大了生产范围,新设厂家238家。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形成,促使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进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中式簿记”也渐自暴露了它与机器工业生产及近代商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病,有关“改良中式簿记”的问题此时开始在一些开明人士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1905年冬,《连环账谱》(蔡锡勇著)由湖北官书局出版面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尽管这部书所述内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连环账谱》引进西式簿记方面具有先导性作用。
  到了民国初年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发展,在一些爱国学者的推动之下,公共会计师事业开始在中国兴起,我国早期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京津地区及上海开办,谢霖、秦开、杨曾询、徐永祥等学者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共会计师,1925年还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会计师公会。
  上述所有这些国内的会计改良与改革的初步进展都为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
  (二)国外资本的侵入
  虽然民族工业得到了缓慢的发展,但外资在中国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占有很大的优势。1914-1931年间,国外资本在华投资增长了一半,1931-1936年间,增加23%,平均每年增长13000万美元。煤矿、、电力等行业基本上被资本主义大国垄断。在传统的轻工业生产中,外商也占据着很高的比重,且资本渗入的比例逐步攀升。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外一系列财务丑闻的爆发,会计诚信成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研究的热点。追溯近代国内会计诚信思想的发源,首推会计之父——潘序伦博士的会计诚信思想。本文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论述了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历史背景,旨在为国内会计诚信思想的蕴育提供线索。
  关键词:潘序伦 会计诚信 背景
  
  “经济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产生某一个经济环境,便随着产生某一个特殊的经济思想”,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也不例外。作为我国近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
  1927年1月,潘序伦先生创建“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潘序伦先生创办了事务所、学校、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事业,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思想之先河。其时正值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前奏,国内民族工商业、国外资本的侵入及证券市场交易的发展全面展开,潘序伦先生借鉴国外资本市场的经验教训,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对当时的民族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思想从来就不是真空中的花朵,其形成与发展必赖当时之具体历史环境。当时国际与国内均有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为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1929年秋,随着纽约股市的惨跌,美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危机。至1933年,美国经济已经彻底陷入了“大萧条”时期。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经济危机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当前会计制度的思考。普遍的观点是:会计舞弊、监管不力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危机爆发后,会计界,特别是当时混乱的会计实务,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和批评。为了改善会计职业界的形象,提高会计职业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当时的美国会计师协会(即后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任命了乔治·梅为主席的“证券交易所协调委员会”(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对会计实务进行调查,并于最后通过了六条“认可的会计原则”。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检查”报告中,又加入了“一般的”一词,从而正式产生“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概念,从而率先制定了世界会计史上体现监管者意志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确保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报表信息。

  (二)制度的完善
  早在南海公司事件爆发后,英国便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会计方面并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也没有法律规范。会计只是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取得银行贷款,很少考虑股东的需要,也不强制要求向股东提供报告(西方学者称之为“银行家的时代”)。危机之后,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和达到监管的目的,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政府专门负责的监管机构。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相继颁布,要求股份公司在向社会公众出售股票之前,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并公布其会计报表。两部法规的颁布从法律上对会计信息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从而开始财务会计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
  (三)民间审计制度的加强
  民间审计制度发端于1720年的“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由于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只能求助于数字和报告书,这就要求有独立的“外部控制”——公司审计。西方民间审计制度正是适应这样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危机爆发后,《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规定,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公开披露,公司的管理当局必须对报表的质量承担法律责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独立审计,从专业角度就报表质量发表意见赋予报表可信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对受托管理公司的当局履行其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会计信息责任的独立监督。正是这种独立监督构成了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因此,民间审计制度作为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危机后得到了迅速。
  
  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发生之前的42年间,的化在经济各部门次第展开。
  (一)民族的发展
  1927-1937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丝织、卷烟、面粉等四大轻工业为主。以上海华商纱厂增长纱锭数为例,1931年比1927年增长147%,1936年比1927年增长162%。同时一些特大型的民族资本集团在1930年前后发展起来,如荣氏的申新纺织厂。其他如机器工业,1924年,有船舶、轧花、修配等机器厂284家,1925-1931年间,机器工业扩大了生产范围,新设厂家238家。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形成,促使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进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情况下,“中式簿记”也渐自暴露了它与机器工业生产及近代商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病,有关“改良中式簿记”的问题此时开始在一些开明人士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1905年冬,《连环账谱》(蔡锡勇著)由湖北官书局出版面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尽管这部书所述内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连环账谱》引进西式簿记方面具有先导性作用。
  到了民国初年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发展,在一些爱国学者的推动之下,公共会计师事业开始在中国兴起,我国早期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京津地区及上海开办,谢霖、秦开、杨曾询、徐永祥等学者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共会计师,1925年还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会计师公会。
  上述所有这些国内的会计改良与改革的初步进展都为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
  (二)国外资本的侵入
  虽然民族工业得到了缓慢的发展,但外资在中国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占有很大的优势。1914-1931年间,国外资本在华投资增长了一半,1931-1936年间,增加23%,平均每年增长13000万美元。煤矿、、电力等行业基本上被资本主义大国垄断。在传统的轻工业生产中,外商也占据着很高的比重,且资本渗入的比例逐步攀升。
    国际资本的逐渐渗入,不仅带来了新式的会计方法,而且增加了经济对会计信息及会计人才的需求,并对会计信息及会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形势的发展,潘序伦先生创办了事务所、学校、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事业,以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对会计的强烈需求。
  (三)银行、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发展
  国民政府建立后,着手建立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及中国农业银行为主的体系。1928-1936年,国民政府发行大量公债,由银行代理发行。9年间,新设私人资本银行105家,到1936年,实存98家,拥有资本1.15亿元。
  总的来说,近代银行业对工商业的放款是逐年增长的。其中对工业的放款,增长速度又要快一些。20年代中期,银行对工业贷款额不断上升,供给工厂资金的方式也由短期融资转为中长期的厂基押款。
  此时,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开始互相渗透。一方面银行资本通过贷款和投资渗入到工业中,分享工业在战时的优厚利润;另一方面产业资本通过入股或创办银行,吸引银行向大资本的产业投资,共担经营风险。
  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渗透使得民族资本经济中原本微弱的委托代理关系变得逐渐明朗。银行为了维护其权益,必然要加强对民族工商业的监管,这一方面促进了民间审计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相对稳定的政局及相关法规的颁布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到1937年,国内虽然战事不断,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仍未有爆发,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统治也对政府会计组织及会计法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变革。
  政府会计改革。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了“主计处”,在监察院设立了审计,自此实行所谓“超然主计制度”。主计处下设岁计、会计、统计三局,分掌预决算编制、全国会计工作与统计工作。同时,在主计处构建的基础上,又在审计系统、财务行政系统、出纳保管系统与主计系统之间建立了“计政联练组织关系”,在政府会计的组织形式与内容方面,其进步十分明显。
  会计法规制度建设。1927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会计师注册章程》及《会计师章程》。1929年,立法院制定《会计师条例》,陆续制订和颁布《公司法》、《会计法》、《营业税施行细则》、《银行收益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及施行细则》等。
  在会计制度方面,主计处设立之后,1932年7月正式颁布了“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1939年,根据会计法的精神,在原统一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颁布了简称为“一致规定”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方法方面的改进,突出地体现在路、电、邮、船四政特别会计方面:一是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二是在成本核算方法应用方面有较大改进;三是建立了的会计方法体系。
  国民政府在政府会计及全国会计法规制度方面的改革举措,大大增加了社会上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因而促进了会计师业务的发展。
  
  结语
  
  民族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张,外商资本的投入,国内证券市场的复苏,必然要求相应的会计人员与审计服务。稳定的政局及相关法规的颁布为会计、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立信”会计正是基于蓬勃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1930年以后,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先后在杭州、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设立分所。1937年,潘序伦创建立信会计学校,同时在重庆、广州设立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在南京建立高级职业会计职业补习学校,在香港与九龙创办立信夜校与会计专科学校等。从1927年设立簿记训练班始到1947年的20年间,共计输送学生35529人,且“补习学校的学生,都勤奋苦学,学习成绩优良,普遍得到工作单位的好评”。因此,潘序伦先生在谈及立信会计学校为社会输送大批会计、审计人才时,不无得意地说:“正如走进一家棉纺厂,总可以踫到一两位南通纺织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一样,走进任何一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工商企业,不会碰不到一两位立信会计学校毕业的主管会计职员。”1941年,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成立,立信会计丛书编辑出版,以适应各级立信会计学校教材之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影响扩大,声誉和业务质量提高,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职能齐全、影响最广的会计师事务所。
  
  :
  1.区克宣.近代经济思想史纲[M].上海群乐书店,1929
  2.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36
  3.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1977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