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脱水蔬菜 县域金融
临泉县脱水蔬菜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二十多年发展,现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以骨干为龙头、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脱水蔬菜产业集群,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困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脱水蔬菜产业对临泉县金融经济的影响,寻找制约发展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脱水蔬菜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脱水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临泉县现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800余家,每年能正常生产的企业在340家左右,占比不足50%。近十年来,脱水蔬菜产业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1997年至1999年,产业成长迅速,产量较高,销售价格由低到高,后期虽然有所下滑,但总体销售收入和利润相对稳定;2000年至2002年,销售价格处于低谷,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销售收入和利润急剧下滑;2003年至2006年,受原材料和出口价格快速上涨影响,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需要流动资金激增,同时利润也较为丰厚。
2、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及出口创汇
近十年来,企业累计上缴税金4651.8万元,对全县各类税收和财政总收入的贡献度分别平均为3.63%和2.33%,贡献度最高的2005年分别达到了18.43%和4.99%,且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临泉县对外贸易出口95%以上来源于脱水蔬菜产品,十年累计出口总额达6000万美元,其中近四年出口总额分别为737万美元、937万美元、812万美元、1059万美元。虽然出口额度尚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说明脱水蔬菜规模型企业在增多,出口创汇能力在不断增强。
3、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脱水蔬菜加工从原材料购进到切头、去皮、切片、脱水、上灶、烘干、包装等环节,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正常生产期间,1个小规模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最少需要18个固定工人和30个临时工人。固定工人主要从事从切片开始的后道工序,日平均工资在35元左右,其中烧灶的技术工人日均工资在60元左右。临时工人主要从事切头、去皮等辅助性工作,以计件工资为主,每天收入在10元至25元不等。近十年来,年平均提供就业岗位17095个,年人均收入2751元。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的中,有26.81元来源于脱水蔬菜产业,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2%。
4、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2005年,随着该县行业协会的成立,脱水蔬菜产业集群得以真正形成和快速发展,催生并培育了临泉县东风调味品有限公司等12家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一是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了以邢塘、杨桥、高塘等乡镇为主要基地的脱水蔬菜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促进了脱水蔬菜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带动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二、金融支持及企业融资情况
1999年以前,除固定资产贷款外,农行、信用社每年投放一亿元左右的流动资金支持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壮大。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县级金融机构的授信基本被取消,加之脱水蔬菜企业基本不具备商业银行所规定的贷款条件,信贷融资渠道的闸门基本关闭,企业融资转向民间借贷。
1、信用社隐性贷款及不良信贷
近三年来,县联社基于信贷资金安全因素考虑,除对几家信用程度较高、资金实力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发放少量的贷款外,对大部分企业一般不给予信贷支持。企业为获得生产资金,纷纷利用基层农村信用社2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贷款授权,委托亲朋好友帮助贷款,借证贷款、冒名贷款现象较为严重,既掩盖了贷款的正常用途,又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还为信贷员道德风险埋下隐患,信贷风险随之放大。调查显示,每年的生产季节,在信用社投放的各类贷款中,约有5000万元被挪用到脱水蔬菜企业。
由于脱水蔬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企业亏损、倒闭情况时有发生,加之过去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管理不规范等诸多原因,造成近亿元信贷资金沉淀。其中县农行不低于4000万元,信用社不低于3000万元,占2006年底各自贷款余额的6.16%和2.25%;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少,且已全部剥离。
2、民间借贷
调查显示,近三年来,在企业融资中,有超过60%的资金来自民间借贷,借贷的方式以信用为主,单笔借款金额通常不超过5万元,一般为1万至2万元,利率在8‰至12‰之间,一般为10‰,按月或按年付息,以按年付息居多,借款来源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借款期限不固定,承诺随时要随时归还。企业依靠自身的信誉大量进行民间融资,以弥补企业生产资金不足。
三、三大制约因素分析
1、资金匮乏制约企业发展
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以2006年为例,原材料蒜头均价为2.4元/公斤,按4公斤原材料加工1公斤成品估算,每吨产成品的原材料成本为0.96万元;煤、电、工人工资、包装物等每吨约需1500元。也就是说,每生产1吨成品就需要投入流动资金1.11万元。按1个月正常生产所需流动资金估算,小企业流动资金应不少于30万元,产品深加工企业流动资金应不少于200万元。据此测算,脱水蔬菜产业资金缺口高达2亿元,缺口率在50%左右。其结果是,在全县80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中,能正常生产的一直徘徊在40%左右,60%的小企业因资金瓶颈不能开工生产,龙头企业发展同样受到资金制约。
2、价格急剧波动冲击产业良性发展
近十年来,脱水蔬菜销售价格总体呈现“低—高—低—高”的不稳定状态,且变化幅度较大。就短时期而言,价格的变化幅度往往是惊人的。2007年3月19至29日,短短十天之内,大蒜片的销售价格由12000元/吨猛降到8000元/吨,降幅高达33.33%。其中仅3月27日,上午还能维持在万元左右的水平,下午就杀跌10%以上。部分企业因产品积压导致严重亏损。而价格暴涨使得企业赢利激增的情况同样屡见不鲜。该县自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以来,多次上演着“一夜暴富”或“一夜破产”的神话,违背了该县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脱水蔬菜加工60万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增加值9亿元的脱水蔬菜产业集群”的目标。
3、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大蒜脱水加工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生产产生的蒜皮不计其数,废料随处堆放,垃圾废水随意排放,附近河流的鱼虾全部被毒死,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临泉县还没有一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进行过排污治理,群众反映强烈。 四、结论及建议
1、建立互助性的担保协会,规避信贷风险
鉴于脱水蔬菜产业风险较大,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建立互助性的担保协会,以规避银行信贷风险。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依托龙头企业,按照“平等、自愿、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将那些懂经营、会管理、守信用、资金实力较强、业务关系密切、互相之间了解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具有联保性质的互助性担保协会;其次,机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担保基金比例和固定资产抵押品变现的难易程度,确定授信额度;最后,双方签订《贷款协议》,并公开授信。互助性的担保协会将会员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企业信用捆绑成联保性的共同体,在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资金融通桥梁,增加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以有效解决制约企业的资金瓶颈。
2、提高企业整体规模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蔬菜产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企业营销管理、出口创汇能力,以较高的产品质量、较低的产品价格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突出发挥龙头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动作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合同化生产带动脱水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信息公布和行情预报机制
一是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协调功能,真正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可探索建立产品收购、出口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协调机制,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防止因恶性竞争对销售价格的影响。二是建立脱水蔬菜信息公布和行情预报机制。可借鉴山东省金乡县按天公布大蒜行情的做法,在对大蒜主产区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企业发布价格走势和销售趋势,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上游原材料种植、产量等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影响价格的正常波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造成的冲击。
4、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
借鉴山东省临沂市葱皮、蒜皮沤肥还田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广生态经济。积极推广“脱水蔬菜废弃物—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由污染物排放的传统模式向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模式转变,将脱水蔬菜加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
[1] 陈正泉、张兆洋、祝伟民:农副产品加迅速崛起的启示[EB/OL].南京区域经济网.
[2] 王卫东、王振文、景君儒:宁夏脱水蔬菜产业缘何步入“低谷”[N].金融时报,2005-07-07.
下一篇:公共产品定价研究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