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券主体视角的消费券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先玲 时间:2010-06-25
   【摘要】当前要保持持续增长,如何启动内需是关键。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国内私人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法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消费券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一种方法,目前正在中国许多城市被尝试应用。消费券的发券主体不同,其经济效果是不同的,发消费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政府作为主体时效果明显。
   【关键词】消费券 培训券 政府 企业
  
  一、引言
  
  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2004年消费率仅为53.6%,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过程中消费、投资、出口不均衡增长带来的问题完全凸显出来,如何启动中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2008年“欧元之父”蒙代尔建议中国政府发放1万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券,若限期3个月内花费,可最终拉动经济约1.33万亿元,相当于单季度GDP的18%。自此以后,中国一些地市开始先后尝试发放消费券刺激经济。2008年12月,成都向全市城乡共计发放近3800万元人民币消费券。此后,杭州市也给市民发放了1亿元人民币消费券。2009年,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都开始发放消费券,而且消费券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当前很多城市发放的消费券是政府行为,也有些是企业行为。政府发放消费券属于政府补贴,而企业发放消费券是一种促销手段。短期而言,这两种消费券发行都可能够刺激消费,但是发放消费券的主体不同,其传导机制和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弄清不同发券主体消费券背后的理论依据以及消费券发挥作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对当前正确认识和运用消费券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发券主体的消费券经济学分析
  
  1、发券主体为政府时消费券效果分析
  凯恩斯思想启示我们在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该进行干预,但是具体的干预形式就由政府综合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选择。在经济复苏时期,当消费需求上升、收入增长时,由于加速数原理投资以更大的幅度增加,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推动GDP增加。反之,在中国面临世界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政府希望启动消费需求,达到阻止投资和经济的快速下滑的目标。因此,政府选择消费券作为干预方式有其必然性,而且不同形式的消费券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和机制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发放能产生外部联动效应行业的商品消费券,能够推动地方经济较快增长。例如杭州是个城市,旅游业又是外部联动效应非常大的行业,因此杭州政府选择发行旅游券。旅游券不仅能够带动旅游行业消费,还能推动当地酒店餐饮、房地产、运输等行业消费。此时,政府发行的消费券传导路径大致为:政府有选择的转移性支出→某种行业商品价格相对下降,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居民该商品消费意愿强→该行业商品消费增加→通过联动效应带动相关行业消费增加→GDP增加。从理论上,这种类型消费券是推导内需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消费券的消费乘数效应也是最大的。
   (2)政府发放培训券能一定程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随着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中国一方面企业招用工总量减少,而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对员工技能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有高技能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据调查,广东省2009年1月份人力资源市场普工求人倍率为0.8,处于供大于求;但技工求人倍率为1.1,仍供不应求。发放就业培训券,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既能提高未就业者的技能,增加其就业机会,又能节约企业的一部分培训成本,促进其扩大再生产。该类型消费券的传导路径为:政府发放教育培训券→劳动者技能提高,企业培训成本下降→劳动者就业增加,企业利润情况改善→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增加。由于该类型的消费券并非直接刺激消费,而是从降低企业成本角度间接影响消费,因此该类型消费券在短期内拉动内需的效果不会很明显。
   (3)针对某些特定人群发放的消费券,其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2008年底,成都向全市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及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近3800万元消费券,尽管这批消费券的消费率达到100%,但是正如钟茂初(2009)所说,向少部分困难人群发放消费券,由于总体数量不多,不会起到较大作用。因此,政府向某些特定人群发放的消费券,其行动本质是一种向弱势群体的照顾性支出,其社会意义更大。不过,与直接给特定人群发现金补贴相比,政府给他们发放实物消费券更能激励消费者进行消费。政府给某些特定人群发放的消费券,其传导路径大致为: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特定群体实际收入增加→该群体消费增加→GDP短期小幅度增加。
  2、发券主体为企业时消费券效果分析
  当消费券的发券主体是企业时,企业个体发消费券或优惠券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企业让利和降价行为。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其主要社会功能是生产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并借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需要以扩大销售、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竞争中,企业追求能拥有并为竞争对手所不可比拟的一种优越条件和地位——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低成本优势和差异性优势。企业发放消费券实质是行业间和行业内企业之间为保持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提高商品的价格,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在当前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面临衰退的时刻,企业发放消费券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可能有待商榷,具体分析如下。
   (1)如果企业面对的消费群体不太注重商品的差异性时,发放消费券的企业商品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即发放消费券的企业商品对不发放消费券的企业商品的替代效应非常大。因为用途类似的不同企业商品对于不注重商品差异性的消费者而言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一个企业发放消费券,必然会导致其他不愿失去市场的企业也发消费券,从而形成一种变形的价格竞争,其结果是企业利润会减少,消费者效用增加。此时消费券的经济效应表现为财富从企业向消费者的转移。从长远来看,企业追求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目标能够促使企业不断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格,占领更大市场,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因此,短期企业发放消费券,向消费者让利是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这部分减少的利润在未来能够弥补,但是当这种让利引爆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时,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2)如果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差异性而不太关心其价格时,发放消费券企业和不发放消费券企业商品之间替代关系不强,其效果更多表现为消费者现在消费对未来消费的替代。因此,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更多地追求其差异性优势,这类企业发放消费券带来的经济效应表现为现在消费增加是以未来消费减少为代价。
  (3)如果企业面对的消费者既重视商品的差异性或特色又重视其市场价格时,企业必须同时关注低成本优势和差异性优势,发放消费券可能带来企业间或企业内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众多企业同时发放消费券,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间的价格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可能让消费者产生该商品价格可能继续下降的预期,持有消费券的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会选择等待。因此消费券的短期消费刺激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三、建议和对策
  
  消费券的发券主体不同,其经济效果可能大相径庭,一般而言,消费券发放主体是企业时,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如政府作为主体时效果明显。而政府发放消费券时,从理论角度分析又以能产生外部联动效应行业的商品消费券的经济效果最好。由此针对发放消费券建议如下。   1、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放的消费券类型
   由于各地情况和产业结构差异大,面对的主要问题也各不相同。在地方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有丰富资源的地区政府可以发放旅游券,并且要尽可能扩大旅游券的受益对象;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政府可以考虑给普通市民发放健身券、体检券等,给老年人发放家政券、护理券、养老券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政府可给未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提高其劳动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2、政府在针对特定群体发放消费券时,要合理设置发放和使用机制
   美国曾经发放一种消费券只能用于购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而且这种消费券必须到指定的地点或超市特定的窗口内才能使用,结果导致很多人碍于面子不愿意去领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因此,国内在考虑发放消费券,特别帮扶特定群体的消费券时,也要考虑到此类问题。除此之外,消费券领取是否方便、使用是否简便、消费券的发放成本等诸多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比如在消费券使用环节,政府可与遍布城乡的超市、商店签下采购协议,尽量方便居住分散的困难群众使用消费券。
  3、政府发放教育培训券时,要注意建立与培训机构的良好对接机制
  在危机影响下,许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问题,企业处境困难,政府应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节约成本,一方面向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免费为企业寻找和培训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可向企业发放培训券,由企业按自己的需要培训员工。尽管目前不少地区都把未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列入了政府补贴范围,但是这种职业技能培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其关键还是能否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良好对接机制。
   4、规范企业发放消费券的行为
  一方面多数企业发放消费券是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能否打动消费者,关键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如老百姓大药房在天津、北京等地发放购药消费券颇受到消费者欢迎,而重庆、武汉、北京等地开发商推出的购房券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企业发放消费券容易引爆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低价格可能会暂时取得市场占有率,但是长期的低价竞争必然导致企业财力空虚,给企业经营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性。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对企业发放消费券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价格战。
   总之,当前发放的消费券只是导致收入的暂时性波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习惯。因此,中国要启动内需还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
  [1] 毛珺:杭州教育培训消费券实名发放[N].浙江日报,2009-03-04.
  [2] 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3] 夏斌:千方百计扩大最终消费需求[N].经济日报,2009-03-02.
  [4] 龚雯:藏富于民比发券更重要[N].人民日报,2009-02-19.
  [5] H·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刘芳、雷鸣强:教育凭证制度在中国的预演[J].民办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