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随着技术的飞速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无论是其特征还是其创新过程都与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有所不同。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并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突破性技术 渐进性技术 创新过程
  
  按照创新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创新大都以渐进性技术创新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以渐进性创新为主转变为以突破性创新为主。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据有关统计表明,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这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的经济虽然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技术创新大多属于模仿创新或者二次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非常少。所以,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们现有的相对成熟的知识和理论大多基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与其截然不同。因此,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是一项既艰巨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任务。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
  
  虽然学者们较早就区分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然而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却较少。在最近10年里,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因而各国学者开始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广泛的研究,以美国哈佛大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的研究最为深入,他的专著《创新者的困境—新技术导致卓越企业失败》详细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
  学者们在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技术、产品、市场、创新流程、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六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二者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从渐进性技术创新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创新过程的管理理论无法直接运用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管理中。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理论回顾
  
  突破性技术的创新过程不像传统的技术创新那样——从新思想的形成到最后的技术扩散,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来完成。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所采取的资源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来源于领先用户、投资商和政府等。因此,其创新的组织形式常常是跨企业的项目组,创新管理过程与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描述所需要的理论模型也与一般技术创新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内外有许多技术创新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创新过程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厄特巴克(J.M.Utterback)提出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动态模式模型;库珀(R. G. Cooper)提出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模型;美国学者马克维斯(Marquis)把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 Nelson)为强调创新决策在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实际上是一连串明晰的或隐含的决策和选择过程以及其后随时间逐渐展开的行为过程;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行为全过程由两个层次的三个主阶段和六个子阶段构成;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提出二次创新过程模型。但是,当上述这些模型应用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时,它们并不能够很好地描述突破性技术的创新过程。正因为如此,本文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征的过程模型,并对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属于一种特殊形态的创新过程,它建立在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具有许多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的特性。笔者选取了科学仪器产业以及3M公司中具有典型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征的创新案例,同时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尝试性的总结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见图1)。
  

  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增加了资源分配和供应商选择两个阶段;二是领先用户参与到整个创新过程中。下面将对过程模型中的各阶段进行阐述:
  (一)创新思想的来源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新思想产生是技术创新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标志着对未来市场产品主导设计的完成。
  如何去发现未来用户的需求并定位潜在市场已成为影响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冯希普尔(Von Hippelvon)提出的领先用户(lead user)研究方法来实现。例如,如果一个制造商现在急需一个工艺创新,而其他许多制造商在两年后才有此需要,那么这个制造商就是此工艺的领先用户。领先用户在企业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思想的形成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配资源与任务
  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要复杂得多,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我们将企业的经营流程与项目流程进行整合(如图2所示),根据领先用户对未来市场主导产品的设计,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企业将资源和任务在经营流程和项目流程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一方面,企业把核心技术能力分配到项目中去,并从项目中获取经营流程中需要补充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框架和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按照应用技术类别将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发任务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即企业内部研发模块和项目组研发模块。另外,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企业不可能单独完成其模块的内部研发任务,选择供应商进行外包也就成为突破性技术创新开发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三)供应商选择
  资源和任务分配完成后,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并且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贯穿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供应商的选择要异常谨慎。首先是对技术能力的评估,供应商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或资质,以满足企业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其次是对供应商的营运能力的评估,各供应商必须能严格按照计划供货;再次是对供应商的信用评估,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很高,供应商的任务一旦完成不了就会给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带来非常巨大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四)形成原型及商业化
  企业、项目组以及供应商三方的研发完成后,企业将这些模块进行组装,形成原型并交付给领先用户进行测试。领先用户将现有的原型与起初所设计的未来主导产品进行比较,并通过使用后提出对现有原型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按照这些意见对原型进行设计改造,再次形成原型,如此反复,直到满足领先用户的需求,最后实现商业化。此时,商业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还包括企业采取各种方式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成为主流,真正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要复杂得多,无论是创新的周期,还是投入创新的资源都远远大于后者。事实上,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开发组织的能力评估以及提升该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等等。这些研究的全面展开,将会把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合理的创新机制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得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好的加以完善,从而促进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并带动的飞速增长。
  
  :
  1.张洪石,陈劲,高金玉.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
  2.陈劲,周子范,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创新过程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5
  3.柳卸林,陈道斌等译.创新的源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孙圣兰,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