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改革次序
[关键词] 层次性,次序性,经济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及界定
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是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私有制、分散决策和价格机制三位一体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一般认识。其中价格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够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定律——均衡价格决定定律,又称“瓦尔拉斯定律”。20世纪50年代,阿罗(Arrow)和德布鲁(Deberu)对一般均衡的存在给出了形式化和公理化的证明,确定了一般均衡分析的标准框架,即阿罗—德布鲁定律”。从此把价格机制等同于市场经济,成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信条。在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外转轨经济学家所推销给苏联、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转轨策略,就是改革一步到位、价格全面放开的“休克疗法”。法国学家布罗代尔 (Braudel)1976年就曾提出:“我所抱憾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如同在社会主义世界一样,人们拒不区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混为一谈。但把二者混为一谈,恰恰是转轨和转型研究中国外主要的一贯思路,并深刻地影响着国内的理论走向。.+国内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关系的正确认识,始自邓小平同志的“两个不等于”谈话,这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打开了前进之门。但理论界更多地是从二者的结合来看待这种区分,对市场经济制度自身的特点缺乏足够的研究,更倾向于对西方教科书的引进、吸收和消化;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的结果基本上是空白领域。中国经济阶段式转型成功证明:市场经济制度不仅仅是以均衡价格决定的价格机制为内容,还存在层次性的制度安排。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层次性就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划分。从经济调节的角度划分,市场属于微观层次,市场调节被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属于中观层次,企业组织经济的活动被称为“第三只手”调节;政府属于宏观层次,政府调节被称为“看得见的手”调节。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层次加以研究,在不同的层次上还可做进一步的细分。
已有的比较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三大市场经济理论范式,尽管存在不同的基本前提假设、理论主张和社会制度设计,甚至对市场经济的终极认识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市场运行机制的认识上,还是存在共同的理论认识。无论把市场运行机制看做是价值的作用机制、供求均衡机制,还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机制,在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的认识上,三大理论是共同的。市场机制的典型特征就是自发运行和竞争波动,受“看不见的手”调节。这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层次,也是核心层次。以此为硬核,才有所谓的“第三只手”调节和“看得见的手”调节。
区别于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价格机制的一般教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机制、市场体制和社会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同层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价格机制是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力的核心机制,属于价值规律的层次。历史地看,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和基础是市场运行机制,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安排、社会制度的不同特征以及社会心理、行为、观念等社会现象都存在一个渐次性的成熟、发展、演进和理性建构的过程,生产力机制和经济体制是推动社会制度演进的主要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探讨市场经济体制的层次性问题,市场运行机制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市场运行机制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重点和制度安排。遗憾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转型经济学家更多的理论关注。
二、微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微观上看,市场经济的层次性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范三个层次。
1.价格机制处于市场运行机制最核心的层次,是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核心机制。探讨价格的本源,毫无疑问是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无论以成本形式核算还是以物质投入形式加总,其价值比较恒定。因此,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核心是劳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尽管这种价值创造受技术决定的生产构成影响,甚至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价值规律,它揭示了价格形成的内在本质的规律性。当然,从经济的层次来看,价格机制也构成了对社会主体——人的价值创造的评价机制。因此,要保持人类的主体性,就必须把价格机制的作用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经济现象考察价格的形成,比较直观的现象是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价格。竞争越充分,价格越合理,资源配置越有效率。价格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机制,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价格机制是不够的。
2.围绕价格机制这个核心所形成的市场体系,是各类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渠道,市场的分化和演进是与社会生产体系的发达完全同步的。有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不一定有完备的市场体系;有成熟的商品市场但不一定能形成成熟的服务市场和发达的市场。越低端的市场,专业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培育,越高端的市场,专业化程度越高越难以培育。虽然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的核心,但市场体系的成熟往往并不与价格机制的形成同步,而取决于发达的程度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所以,价格机制的完善与否受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影响,但二者可以存在于不同步的进程中。市场体系存在相对的独立性。经济转型中价格改革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的灵魂和血脉,但没有完备的市场体系,价格机制的作用虽然容易扭曲,却仍可以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价格机制和市场体系是动力和系统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3.为了有效地发展价格机制和市场体系,还必须确立维护这个系统的市场规范监管体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法规监管制度,构成了市场运行机制最外围的微观层次制度安排。市场运行机制尽管微观独立,但按照第三条道路主张者吉登斯(Giddens)的话来讲,我们不能把市场想像得太好,“市场培养起一种商业主义,它威胁其他的生活价值。没有外界的控制,市场本身没有自律机制——在市场交换中对可能被交易的东西无任何限制。”这是很中肯的判断。但市场的自律机制所涉及的是宏观层次的问题,这与社会对市场经济的主导观念和理性认识相联系,涉及市场运行机制和其他社会行为的界限问题。
三、中观制度安排的三层次分析
中观层次上,市场经济存在市场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等三个层次问题。其中,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共同构成的市场运行机制,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性制度安排。一旦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起来,市场运行机制就能够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在中观层次考虑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发挥,首要的问题是实现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和限制垄断。有效竞争是市场运行机制的效率源泉,垄断则是破坏市场运行机制的根源;实现有效竞争和限制垄断都不是市场运行机制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二者都与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相关。
从中观层次来看,企业组织形式是中观层次制度安排的关键内容。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发挥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机制,而是决定于企业组织形式。作为取代价格机制的企业,其核心就是建立以成本和预算约束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地解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统一问题。可以说,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尽管在内部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但在外部则完全受价格机制作用的引导,以更高的效益为导向。公司制就是在此基础上适应市场运行机制不断演进的企业组织形式。从转型国家的实践来看,转型过程中企业改革形式的不断探索,表面上是为所有制问题所困扰,事实上则是市场运行机制微观基础的缺乏与滞后,难以形成明确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从企业组织形式演进的实践来看,公司制企业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不完全是产权改革。但在转型国家,企业改革的重点不是放在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上,而是放在了产权改革上,这在中观层次上是对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一种破坏,破坏之后所要解决的还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问题。遗憾的是此时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和竞争机制已经受损,甚至重新解体回归到市场资源流通的层次。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受制于市场运行机制外在制度框架即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的束缚,它决定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否能够发挥效率。这就要求社会行业部门的管理形式是松散的协会化、市场化组织,而不能是隶属于政府机关的行政化组织,是服务于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的机构。企业应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相比较市场的自发性,企业则具有更为严格的组织和计划特征。当然,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容易形成市场的垄断力量,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通过立法解决企业的垄断现象是保证有效竞争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国有经济的垄断比私有经济的垄断更有益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因此,转型国家市场发育在中观层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忽视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建立而热衷于产权改革,只是在市场经济中观层次问题的解决上迈出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步子,但有活力的企业来自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有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最终来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是中观层次上考察市场运行机制的必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