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分配
关键词 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内贸易 东盟经济合作
一 引言
东盟自成立以来究竟对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诸多认为,东盟自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合作方面收效甚微(Chia,1997;Tongzon,1998;Thongpakde,2001;Tan,2000)。相当多的学者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并不看好,或者仅仅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本文将通过测算区域内贸易在东盟各国贸易中所占比重以及贸易互补系数等指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成就进行考察,并通过建立模型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所产生的贸易促进作用进行检验。
二 东盟成立以来特别是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成员国间贸易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有非常大的增长。除去在1998年因为东南亚危机和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有轻微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上升势头,特别是1994年以来,上升速度不断加快。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东盟各国的区域内出口比重从80年代末以来是不断上升的,尽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了一定的逆转。在危机之前,就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来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区域内出口为最高,越南、文莱和泰国次之,其他几国相对较低。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内进口比重是不断上升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也是如此。从总体上来说,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依存程度不断上升。从横向比较来看,文莱和新加坡的区域内进口比例最高,马来西亚和越南次之,其他国家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东盟各国的区域内进口比例有了较大的上升,贬值幅度较大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尤其如此。这主要是因为各国货币相对于区域外国家货币的贬值,致使购买力大大下降;而相对于区域内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较小,这样原先从区域外进口的商品现在就转向从区域内进口。
表1 区域内贸易在各成员国进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
| 1987 | 1990 | 1993 | 1996 | 1999 | 2002 |
出口 |
|
|
|
|
|
|
文莱 | 0.228 | 0.209 | 0.228 | 0.214 | 0.251 | 0.188 |
印度尼西亚 | 0.101 | 0.099 | 0.134 | 0.151 | 0.167 | 0.172 |
马来西亚 | 0.242 | 0.293 | 0.282 | 0.282 | 0.235 | 0.254 |
菲律宾 | 0.089 | 0.072 | 0.07 | 0.131 | 0.14 | 0.139 |
新加坡 | 0.212 | 0.219 | 0.239 | 0.282 | 0.251 | 0.265 |
泰国 | 0.137 | 0.114 | 0.163 | 0.194 | 0.166 | 0.179 |
越南 | 0.068 | 0.128 | 0.178 | 0.221 | 0.196 | 0.123 |
进口 |
|
|
|
|
|
|
文莱 | 0.377 | 0.419 | 0.302 | 0.427 | 0.543 | 0.533 |
印度尼西亚 | 0.131 | 0.084 | 0.093 | 0.119 | 0.198 | 0.215 |
马来西亚 | 0.209 | 0.19 | 0.2 | 0.197 | 0.233 | 0.262 |
菲律宾 | 0.095 | 0.106 | 0.109 | 0.096 | 0.145 | 0.17 |
新加坡 | 0.279 | 0.281 | 0.338 | 0.342 | 0.361 | 0.405 |
泰国 | 0.156 | 0.125 | 0.122 | 0.128 | 0.155 | 0.153 |
越南 | 0.019 | 0.186 | 0.323 | 0.257 | 0.262 | 0.237 |
资料来源:根据IMF的Direction of Trade(DOT)数据而得。
表2 东盟各国与东盟整体贸易互补系数
| 1990 | 1994 | 1998 |
文莱 | 14 | 8 | 15 |
印度尼西亚 | 33 | 35 | 40 |
马来西亚 | 43 | 6l | 67 |
菲律宾 | 34 | 4l | 54 |
新加坡 | 66 | 69 | 73 |
泰国 | 39 | 52 | 42 |
资料来源:在COMTRADE数据基础上计算而成,采用2位数的SITC(Rev.2)数据;越南由于数据不全而未列入。
说明:贸易互补系数说明两个主体(国家或集团)间贸易结构的变化,它可以表示两个主体间相互贸易的匹配程度。计算方法是Ckj=100-∑(|Mik-Xij|/2),其中Mik表示商品i在k国进口中所占份额,Xij表示商品i在j国出口中所占份额。
以上是从贸易总量层次上的分析。从贸易结构上来说,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也越来越具有互补性,东盟国家贸易互补系数的变化就可以反映这一点。表2表明,从1990年到1998年,除文莱和泰国在某些年度贸易互补系数出现下降以外,其他国家的贸易互补系数均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其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上升了50%还多。而对小国文莱来说,其出口产品单一,因此它的互补系数变动对整个贸易结构的启示意义不大。从各国的横向比较来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系数最高,泰国和菲律宾次之,其他国家相对较低。
贸易互补系数的上升表明,东盟各国贸易特征的变化使得各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市场机会。实际上,区域内贸易额也在不断上升,这两个指标联合起来可以证明东盟贸易联系是在不断增强的。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这将对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产生影响。以类商品为例,按照SITC的分类标准,东盟进口量最大的是第七类产品,包括电子、通讯设备和各种机械等等,而这恰恰是东盟各国的优势产品,是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同时也是东盟各国的主要进口产品。在计算互补系数时用的是2位的SITC,因此东盟可能在大类商品中进行产业内贸易,实现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从而能够实现经济和贸易合作。近年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以及地区生产体系的建立也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特定国家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出口结构有着非常强的相关关系,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国家的出口结构与世界整体的贸易结构会更加匹配。而东盟贸易互补系数的上升表明东盟各国的出口与东盟国家整体的进口结构具有更强的互补性。而且Ng和Yeats(2003)对成功和失败的区域贸易协定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那些失败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成员国的贸易互补系数一般都低于25,而在那些成功的例子中,成员国贸易互补系数通常都高于50,因此可以说,成员国间较高的贸易互补系数是区域贸易协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很多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系数已经能满足这个要求,即使有的国家不能满足这一点,但其贸易互补系数也是在不断上升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本身也说明了东盟的区域内贸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只有在区域内贸易达到一定规模且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而与之相关的贸易成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时,区域内的国家才有动力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从各个层面上看,东盟诸国的贸易联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些进步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东盟自由贸易区促成的却有很大的模糊性。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东盟经济合作是否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呢?这种推动作用对不同的东盟国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利用模型对其进行检验。
三 经验检验(一)理论模型
McDaniel和AgaMa(2003)等学家曾经建立模型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美国和墨西哥的贸易联系进行检验。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并同时吸取了其他研究区域贸易协定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东盟的经济现实,建立了适合东盟的国际贸易模型。
首先,进口国的进口额依赖于进口国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一般用GDP总量来表示。其次,汇率因素可能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东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从1980年到2000年,东盟各国的汇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在东南亚危机中东盟各国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再次,我们在模型中将加入一个虚拟变量来测算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政策对贸易量的影响。如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域内各国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那么这一虚拟变量的系数将是显著为正的。
本文之所以没有将各国商品的价格加入模型,是因为在对各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考察之中发现,除个别国家以外,东盟各国的物价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物价因素对各国之间贸易量的影响比较小。另外,在有的模型中有两国间的距离这一变量(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有些还加入共同的边界这一虚拟变量(Cernat,2003)。这主要是考虑到贸易的运输成本会使各国在贸易中优先选择运输成本较低的贸易伙伴。而在东盟国家中,这种距离差别相对较小,在大部分商品的贸易选择中是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并且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地理距离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因此本文中将不使用这些变量。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lnXtab=C0+C1lnGDPPt-1b+C2lnERt-1ab+C3INTRA_AFTA+ut
其中,Xtab是t年d国向b国的出口量;GDPt-1b是t-1年b国的GDP总量;ERt-1ab是t-1年a国和b国的相对汇率水平;INTRA_AFTA是虚拟变量,当a国和b国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这个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
(二)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IMF的DOT数据库来两国之间的贸易量,时间跨度为1980~2000年。在DOT数据库中,可能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或者是由于存在走私现象,某些年份d国向a国的出口和b国向a国的进口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本文统一采用两个国家向对方的出口值。在DOT数据库中,新加坡向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资料缺失,因此采用印度尼西亚向新加坡的进口额来代替。另外,在越南的贸易数据中,它与别国的贸易额出现较多的零值,因此在回归中就没有采用这些数据。最后,本文对25组双边贸易额分别进行回归,以观察贸易区的建立对这些不同国家之间双边贸易量的影响。
在计算GDP时,我们采用IMF的IFS数据库的数据(因为在IFS中没有文莱的数据,回归中将把文莱剔除在外)。IFS数据库中东盟各国的GDP总量都是以不同年份作为基期,我们统一以1995年为基期,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重新计算。各国GDP都以本国货币计算而并不换算成美元计算,这主要是为了在研究中避免由于汇率变化而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测算波动过大。另外,由于无法获得越南1988年之前的GDP数据,同时考虑到在此之前越南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受到制度变革的影响,因此我们将采用人口增长率来代替经济增长率计算在1988之前其GDP总量。汇率(ER)以各国对美元的间接汇率来计算,一般是取一年中的平均值。由于越南在某些年份平均值数据不全,因此以年终时的汇率比价来表示。
1992年1月,东盟第四届首脑会议签署了《东盟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新加坡宣言》,决定从1993年1月1日起开始推行自由贸易计划,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考虑实际中自由贸易区的效果具有较长的时滞,因此在回归中,除越南外,从1995年开始各国的INTRA_AFTA值取1,而1997年开始所有国家的值都取1。
(三)回归结果
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回归结果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大部分自相关现象得到了消除。回归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整后的R2值非常高,F值也高,在99%的水平上显著。进口国GDP系数的t统计值大部分都在95%水平上显著且为正,汇率比值(ER)的系数t统计值相当一部分在9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汇率的变化对东盟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影响效果是较为显著的。这些系数大多为正,表明贬值确实促进了对别国的出口。对INTRA_AFTA这个虚拟变量来说,其系数的t统计值很多在9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盟各国的区域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来说,系数基本为正;但是对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来说,系数值有较多为负;而对越南来说t统计值并不显著。
四 回归结果分析
对INTRA_AFTA这个虚拟变量来说,新加坡和泰国的系数基本为正。这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这些国家的区域内出口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对另外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变量INTRA_AFTA系数值有很多为负。
这说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成员国中的利益分配是不平均的。对程度较高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来说,在短期内就可以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来说,短期内可能面临着净损失,长期看才能享受到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好处;而对越南来说,与东盟的区域内贸易并没有受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明显影响。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加坡和泰国的区域内出口比重较高,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多,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区域内出口比重相对较低,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这样如果关税降低同等水平,与区域内经济联系相对较多的国家获得的收益就较高;在1998年之前,新加坡和泰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系数比较高,而印度尼西亚等国则相对比较低,这样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和泰国等就可以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见表2)。
其次,从东盟国家区域内贸易具体的产品构成来看,机械和设备类产品等在贸易中所占比重是最高的,1994年已经达到了40%,而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1999年超过了50%。根据世界银行编制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数据,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在电子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电子产品也包括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轮的关税减让目录中。因此关税减让必然给这些在贸易比重较高商品上占优势的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除此之外,由于建立自由贸易区所导致的对东盟国家市场导向型的FDI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贸易额的增加。这些投资对区域内贸易的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利用区域内较低关税的投资增加,区域内最终产品的贸易量增加;另外一方面,贸易壁垒降低后,跨国公司投资建立区域内生产体系,中间产品的贸易量也增加。1993年之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均接受国外直接投资的水平最高,其他几个国家相对较少,因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获得的贸易利益较多。
利益分配的不平均将对自由贸易区的有效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很多发展家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区都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而破产的。这对东盟今后的合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 结论和展望
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无论从贸易总量上还是从贸易的微观结构上,合作水平都不断上升。这不仅与经济全球化和东盟经济自身的发展有关,而且东盟区域合作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所作的检验表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区域内出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印度尼西亚等国来说,短期内并不会受益,对越南等国的出口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未来,还有许多因素将促进东盟区域内贸易的不断发展。首先,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让计划将最终完成,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将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200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九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第二巴厘宣言》,为东盟在2020年建立单一市场铺平了道路,这将极大地促进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其次,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5亿人口,拥有56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有利于各国在垂直层次上展开分工。随着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需求将不断增强,加上与其他东盟国家合作不断深化,贸易的潜力将不断发挥出来。再次,东盟与中日韩的经济合作有可能带动东盟国家内部的经济合作。除已经确定要在2010年建成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外,东盟领导人正在同日本、韩国和印度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区或推动经济贸易合作的问题。
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东盟的区域内贸易将在东盟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