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因素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吉昌 夏晴 时间:2010-06-25
摘要:随着世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贸易在国际经贸领域中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是影响各国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服务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得出努力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业直接投资

  一、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服务贸易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农业和。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1)的研究表明,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的出口成正向关系,而与进口成反向关系。在出口中,服务出口的比重对国际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最强,工业次之,农业最弱,这说明,在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越大,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进口中,服务进口所占的比重对国际竞争力的反向作用最弱,工业次之,农业最强。可见,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服务贸易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益处均大于农业和工业。20世纪以来,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如熊·比特、索洛、迈克尔·波特等纷纷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探讨国际竞争力,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定义国际竞争力,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会形成不同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由于迈克尔·波特理论从产业层面系统地阐述了行业和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套极富操作价值的系统框架,在此笔者以波特的观点为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结合服务贸易的特征来探讨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1.从服务的特征来看

  (1)服务具有不可触知性,是抽象的,服务的购买者难以事先对服务作出评估,购买这些服务的风险比购买货物的风险更大,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成了购买者决策的依据。另外,能否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能否在购买者心中形成不断追求提高的形象感觉,也是服务提供者成功与否的关键。

  (2)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服务业要具有规模效益的可能性较小,要求服务提供者要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优势和专业素质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只能依靠无形资产和管理资源的规模使用,如服务业社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

  (3)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它必须在生产中被消费掉,其有用的时间往往很短。服务提供者必须设法让生产能力尽量具有弹性,在设施和人力资源上加以调节而不影响服务质量,并使需求总体上稳定均衡地分布在各个时段里。

  (4)服务具有不稳定性,其质量难以标准化。通过重构服务行为、加强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将服务生产过程进行简化和标准化,可以使提供的服务尽量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的优势。同时,服务的可变性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契机,通过向顾客提供多种选择,突出服务企业的特色,使之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创新和差异化优势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2.从服务的要素密集度来看

  按照传统的要素密集度来划分,可将服务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劳动密集型服务是指主要靠人直接提供的服务,如服务、保险服务等,其比较优势侧重于劳动力素质;资本密集型服务是指主要靠设施提供的服务,如电话服务、自动洗车服务等,这里的资本除了有形的机器设备外,还包括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技术密集型服务是指主要靠信息技术提供的服务,如电信服务、信息服务等,这类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侧重于研究开发、培训和信息传输。

  3.从服务的活动类型来看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所下的定义,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1)跨境服务。其总体上要求服务提供者要有服务的规模、管理和技术优势;(2)境外消费。如国际,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资源等比较优势;(3)商业存在。其比较优势取决于各国横向比较的行业经营实力和水平以及目标市场的同行业开发状况;(4)自然人流动(如劳务输出)。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的素质,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教育和培训水平。

  将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以上的分析结果进行修正,得出图1。

  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的对策

  1.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李静萍(2003)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物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发展中国家应善于主动把握这些机会。但我国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服务贸易的发展。如运输服务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一个大项,历年的逆差都在50亿到80亿美元,由于服务业基础落后,为生产者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再加上入世后服务市场的相对开放,故我国服务企业并没有享受到货物贸易增长带来的好处。

  2.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

  货物贸易优势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工业化进入到纵深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与高附加值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制造业需要更为廉价而又可靠的连结全球的通讯和运输以维持出口业绩;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国外厂商对购买产品的时间要求更高,只有高效率的通信与运输系统才能满足这种要求;优秀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科研与咨询机构是提升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支撑和保障。

  3.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现状及其对策

表1 2000-2003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览表 (单位:亿美元)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0

2001

2002

2003上半年

进出口总额

4743.0

5097.68

6207.85

8512.1

664.60

726.01

762.72

447.11

出口额

2492.0

2661.55

3255.69

4383.7

304.30

333.35

397.44

192.18

占总出口的比重(%)

89.1

88.9

89.1

 

10.9

11.1

10.9

 

进口额

2250.9

2436.13

2952.16

4128.4

360.30

392.66

465.28

254.93

占总进口的比重(%)

86.2

86.1

86.4

 

13.8

13.9

13.6

 

顺差/逆差

+241.1

+225.41

+303.53

+255.4

-56.00

-59.31

-67.84

-62.75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的统计资料。

  “在国际贸易中,以服务贸易为主、商品贸易为辅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不对称,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见表1)。虽然可以用货物贸易的顺差去抵消服务贸易的逆差,以求得国际贸易总体上的平衡,而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两个逆差并存,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应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契机,立足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最终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的建设,以促进货物贸易竞争力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其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降低分工成本,推动分工的深化,进而推动工业的。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新型服务产业作为国民的基础设施部门,已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如企业初次“走出去”时,如果有完善的会展服务、商务提供平台并有出口管理知识培训等服务提供帮助、有专业性的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客户资信调查、市场调研等服务,企业就可以少冒风险;还有与国际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运输服务、保险服务等,可以说是货物贸易的支撑性行业。众多服务部门不仅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服务,而且对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较多的服务机构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同。随着入世后外资服务业的进入,竞争将更为激烈,如果不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加大投入和建设,伴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大发展而带来的巨大服务市场将被外资服务业所占领。

  (2)关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与有效组合,实现协调发展。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基于经济增长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其具体表现为两者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与有效组合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例如,劳动密集型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则侧重于劳动力素质。如果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使两种贸易形式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三、我国的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服务业的日益发展,在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的进程中,有着传统制造业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截至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43.5%,中等收入国家为52%,高收入国家为65%(美国达到了85%)。而200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39.8%,这一比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货物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服务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2003年上半年,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62.75亿美元,同比增长43%,接近2002年全年的水平。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落后,而服务业发展落后的根源在于对服务业的定位和认识上的偏差。另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程度低下,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各国的经济竞争进一步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如果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就会更加落伍。积极发展我国的服务业,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迅速改变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落后的局面是关系下个世纪我国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实现化的重大课题。入世以后,充分竞争和高度透明的体制,将有助于服务业蕴藏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从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逐渐成为多数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世界市场的竞争也相应地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诸如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上升为服务贸易的主体,它们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标志。由于通讯和信息技术与服务贸易的日趋融合,服务贸易成为当代国际信息流动的主渠道,一方面,相关国家经济命脉和主权安全的关键领域被引入国际市场,服务贸易发展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金融资源获得了更有效的传播途径,服务贸易对物质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服务贸易日益构成一国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充分重视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的服务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证明,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切实改善我国投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高的特点,这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观念转变、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截至2003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累计达5014.7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吸引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的70%左右,近两年,外商在服务业的投资增加很快。前面已经提到,服务贸易竞争力与服务业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对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又有着密切关联。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行业的变化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大部分外资流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该地区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结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带动了三次产业间比例的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洪银兴等(2003)对长江三角洲FDI的产业结构转变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FDI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第二产业,并远高于第一产业,说明FDI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与FDI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推进,而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货物贸易形式。因为经营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由于其技术优势主要是现代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在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时无法将其(例如信息的复制)彻底剥离,因而彼此之间多半只能构成水平分工的关系。就发达国家而言,拓展服务贸易最理想

  的方式就是跨境设立商业机构,将国际服务贸易变成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基本补充。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入发展中同家的直接投资额就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在递增,其中增长最快的直接投资与服务部门密切相关。服务贸易自由化在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还能切实帮助发展家逐渐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伴随外国直接投资而引入的服务作为转换技术和管理标准的有效手段。

  要加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尽快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吸收外资是条必经之路。服务行业利用外资不足,尤其是高科技服务业引进外资的欠缺,制约了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服务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不利于“以引进促出口”战略的实施。我们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扩大利用外资,将外资积极合理地投向亟待提高和发展的服务行业。

  []

  [1]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1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出版社1987年版。

  [4]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5]江小涓、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8]江小涓:《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9]郭海虹:《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3期。

  [10]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