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判定不利于科技团队持续创新
内容摘要:通过考察基金委、部、科学院等12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组建评选办法,总体看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事前选优性判定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科技创新团队已有成果的角度进行判定。二是从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平台及知识储备进行判定。在当前强调静态判定指标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关于研究过程与研究能力的交互影响因素,即科技团队的创新过程管理能力标准,以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合理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判定标准,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研究涉及的时空跨度、投资强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加强,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已从以往单枪匹马的个体创新变为相对稳定协作的团队创新。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建设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但是,各科研机构在对候选团队进行事前选优性判定过程中,其判定标准体系往往是个难点,也容易成为争议的焦点。本文考察了12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组建评选办法(见表1),以综合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经验性判定标准。?
一、国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支持计划?
从1999年以来,多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项目得以陆续实施,推动着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建层次:?
(一)由国家专项基金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于1999年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每年资助的团队在20个左右。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计划”,该计划新设了“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对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
表1 12项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相关制度
(二)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各省、直辖市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建设了18个知识创新基地,对45个研究所进行调整,集中优势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并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组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福建省2006年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对10个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为期3年的资助,支持力度为100万元等。?
(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
近几年高校利用“211计划”、“985计划”加强对研究型高校重点建设的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如厦门大学提出《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提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山东大学提出《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实施办法》等科技创新团队支持方案。?
二、国内机构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判定标准?
国内部分权威机构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时,其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团队带头人的学术影响、研究方向的创新性、团队已获得的创新性成果等内容(见表2)。不同机构针对各自的特点也提出了若干特殊要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针对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和中科院对团队的研究平台提出了具体要求。?
综合考察国内科研管理部门及机构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评定的经验性做法,可以把各种判定指标归纳为两类:一是成果性判定标准,即从科技创新团队已有成果的角度进行判定。主要包括及专著、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主持或参加过的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的各类奖励(包括进入人才支持计划)等;二是状态性判定标准,即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平台及知识储备。主要包括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及知识结构、科研基础设施和实验能力、获得的研究经费(在一些基层科技团队中比较常见)。两者均为静态的客观标准。?
表2 国内四个权威机构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
注:√表示该机构对此指标有明确要求;-表示该机构对此指标没有明确要求。?
(一)成果性判定标准分析?
1.SCI评价体系。SCI是利用计量学方法对科技刊物和进行评价,反映科技及引文关系的一种工具,它提供的引文分析数据评价方法,相对定量、客观、公正,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承认,是一种比较权威、相对准确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体系在国内迅速得到普及,并成为现阶段基础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科技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学术界出现的“唯SCI化”的价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色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存在缺失。学科倾斜、地域倾斜、语种倾斜被普遍认为是SCI的三大缺陷。王铮(2006)认为在SCI体系下,引用率高至少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相对通俗,大多数人看得懂;二是研究问题是热点,多数人关心;三是使用的语言为多数人所接受。这些因素使得基于美国科技体系建立起来的、看似客观的SCI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存在诸多不公平之处,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亦开始舍弃使用。如2005年中国院所与清华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李国杰院士公开提出,该合作将淡化“单位”概念,共同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尤其是要率先取消SCI评价标准。?
2.研究项目及成果鉴定。大多数科技创新团队的设立以特定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因此团队带头人曾经主持的科研项目经历、项目的成果鉴定及获奖情况已成为创新团队遴选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科研成果鉴定本身存在一些机制问题,如王平(2000)对某高校60个科技鉴定委员会的490位签名委员的调查显示,行政人员占了评委的38%。其中许多人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有的人也早已不从事学术研究,实际上平均每个鉴定委员会中只有3名真正的同行专家。因此,这种以项目成果鉴定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事前选优标准存在“失范”的风险。?
3.发明专利授权/专有技术。在应用研究的评价中,通常以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其中发明专利由于容易量化,且要经过实质审查(符合条件要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其科技创新程度较高,是代表科技团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我国1995-2003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的比例只有30%左右,授权量大多数年份不足15%,有必要加大对曾获发明专利授权或专有技术方面的评价权重,以引导科技团队对原始性创新及知识产权建设的关注。?
(二)状态性判定标准分析?
1.团队研究方向。团队研究方向及其创新意义是所有科技创新团队在推荐、申请阶段的主要阐述内容。如在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衡量标准第一条就是“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强调研究方向连续性和创新性,把它作为团队支持的基本标准,是避免在团队构建中出现“拉郎配”、“草台班子”等短期行为及不良现象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2.成员结构与知识结构。在各项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工作中,主要考察的是团队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的构成情况。团队的规模通常在10人左右,成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创新研究。主要判定内容有:一是年龄结构要合理,团队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人员结构;二是知识结构要合理,团队成员应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或专业背景,具有互补的研究方向,能实现团队的合理分工。?
3.科研基础设施及实验能力。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通常要求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平台和业绩优秀的重点学科为依托。把实验能力作为考察科技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有以下考虑:(1)在科技活动中,大多数的创造性成果都是在实验室或试验基地里完成的。因此拥有良好的实验能力是团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2)实验平台容易集中优秀的人才资源,通常拥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易于产生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尊重自由探索,倡导创新行为。?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经验性判定标准评述?
表3 科技创新团队各类判定标准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
注:①“标准普及性”评价方式为:在12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出现3次以下为★,4-6次为★★,依次类推。②“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为: 课题组5专家名专家不记名评价,取均值。?
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来看,以上两类静态性判定标准并不能完全满足科技创新团队事前选优工作的要求。相反,为了满足静态指标获得相应的资助,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经常出现临时组建团队,把一些缺乏合作基础的、不相关的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作为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申报,导致后续的科研活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事前选优的判定过程中,应该在对团队已有的创新水平和创新基础等静态指标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团队创新过程的动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通过对各类标准的应用情况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见表3),可以认为科技评价的价值准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技术水平准则:从技术本身的深度来看,技术复杂性包括互动复杂性和不可分解性,在将技术细分到最小单元的情况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是各技术细分所达到技术水平的综合集成和技术组分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衡量技术的水平需要将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对它的各组成单元分别进行总量、分量、结构的评价。(2)研究方向选择准则:考察技术研发主体对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否能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3)研究主体研究能力准则:在技术复杂性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研究主体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人员,而是集合了研究所需要的相关技术领域的各类人才组成的团队。研究主体研究能力准则的主要涵义包括:团队的研究能力、团队中各成员间动态的互动关系、团队研究能力与研究过程的互动关系。?
对于组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而言,如果不考虑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变动的互动关系,以及团队研究能力与研究过程的互动关系,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将大为降低。因此,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判定标准时,除了考察反映团队技术水平的成果性判定标准和反映团队研究方向与能力水平的状态性判定标准外,还应增加关于研究过程与研究能力的互动因素标准,即科技团队的创新过程管理能力标准,以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