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关系:成就、挑战与前景
关键词:双不对称,民族主义,壁垒,FTA,合作
一、辉煌的成就
根据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统计,中韩双边贸易总额已经从1992年的区区50亿美元跃升到2005年的11丑7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20多倍。自2003年起已经连续3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连续2年成为韩国产品最大的海外市场。2005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货物价值为619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24%,远远超过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出口金额和增长率分别为413亿美元和-3.5%)。而韩国也成为继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后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5年,韩国进口了价值386亿美元的中国产品,进口额比2004增长了30.6%,使韩国连续两年成为中国产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2003年韩中首脑会晤时制定的到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2005年的中韩首脑会晤又制定了到2012年即中韩建交20周年时使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新的增长目标。
中韩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双边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从韩国注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中国当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累计超过4万家韩资在中国投资建厂,实际投入资金高达3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目的国。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生产业务领域已从纺织、服装、玩具、制鞋、皮革加工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迅速扩展到机电、、成品油加工、信息技术、汽车、物流、工程设计与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韩国知名的跨国企业如三星、、SK、POSCO和LG等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带来了巨额资金、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计理念,把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推向了新的高潮。
随着中韩两国间贸易与投资活动的空前高涨,双方在人员、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据海外韩国人基金会统计,目前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韩国人已经达到40万;主要集中在北京、青岛、上海、沈阳、大连、烟台、威海等城市。到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这个数字预计将上升到100万。近年来,以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流行、韩国服饰和韩国料理为特色的“韩流”(Hallyu)席卷了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韩服。韩食、韩剧、韩语、韩国游在一些中国都市成了流行时尚。在过去的两年里有350部韩国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中国上映或播出,目前有10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韩国的大学学习。据韩国经济技术研究院(KIET)统计,截上2005年末,“韩流”给韩国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已超过45亿美元,其中33亿美元来自中国。另一方面,随着两国经贸交往的日益增多,在韩国也掀起了一场“汉风”(Han Wind)。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相近(两国同处儒家文化圈),中国文化对韩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这为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加深理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韩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了解中国、到中国去发展也成为许多韩国人的孜孜追求。在首尔,全球第一家“孔子研究院”和第一家“中国文化中心”相继落成。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被看作一项了不起的技能,往往成为一些大公司招聘的重要条件,“汉语热”持续升温,在中国的15万名外国留学生中有一半来自韩国。目前,每周有400个航班穿梭于两国之间,两国主要港口之间都开通了客轮和货轮。每年有大约400万韩国人到中国旅行,使中国成为韩国人最大的海外目的地。2006年在首尔举办的“感知中国”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2007年被定为“韩中交流年”。
二、面临的挑战
1.双边贸易不对称。自从1993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尤其在最近几年,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加剧,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像滚雪球一样增长,从2003年的132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的202亿美元,更进一步扩大到2005年的233亿美元。预计在过去的14年中,韩国从中韩贸易中获取的顺差已累计达到1700亿美元。从长远看,这种双边贸易严重失衡的局面是难以为继的,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害的。尽管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并不刻意追求两国间的贸易平衡,但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已在国内引起了一些政策人士的不满,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也时有耳闻。韩国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向中国派出了由一些韩国大企业组成的采购团,但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效果本身。造成双边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到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严重依赖韩国国内市场提供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而这些企业的产成品只有一小部分返销到韩国,2003年两国贸易差额的一半以上是由此造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是汽车、电子产品、电动机械、电讯设备、石油化工产品等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商品,而向韩国出口的大多是纺织品原料、廉价金属产品、矿产品、农产品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些产品价格低廉,价格敏感性高,可替代性强。尽管有这些客观原因,但造成中韩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却是韩国政府对外国进口产品所设置的严重的贸易壁垒。
2.双边贸易摩擦。尽管韩国目前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率仅为8%,但韩国的关税制度错综复杂,构成了强有力的贸易保护。韩国进口关税的税率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率和在此基础上调整的临时关税率、弹性关税率和替代退还优惠关税率(以上由韩国政府根据需要决定征收),以及韩国政府和其他国家协商决定的减让关税率。其中的弹性关税率对调节进出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反倾销关税、报复关税、紧急关税、调节关税、对农林畜产品的特别紧急关税、物价平衡关税和配额关税。这些关税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商品,尤其是农产品,进入韩国构成了一道道门槛,直接导致中韩贸易严重失衡。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外国市场的行情报告》,2005年,韩国对主要产自我国的63种主要农产品实施配额管理,超出配额的关税率高达200%,其中芝麻、大蒜、红豆、枣和绿茶的超出配额关税率竟分别达到630%、360%、607.5%、611.5%和513.6%。韩国政府2004年颁布的《海关法修正案》规定,包括红豆、黄豆、花生、人参在内的45种农产品和林产品(其中21种主要来自中国)进口量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将征收最高达到1067%的特别保障关税。除了关税壁垒外,韩国还对进口产品设置了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繁琐的通关手续、技术障碍、卫生检疫措施和贸易补救,加之随意的产品认证和武断的政府采购政策,使中国的农产品、水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产品、食品及添加剂、医药产品及原料很难大规模进入韩国市场,并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截止2005年底,韩国实施的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起和10起,对两国的贸易关系曾构成了实质性威胁。2000年的大蒜--手机大战及2005年的泡菜风波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两国的贸易争端暂时得以平息,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
3.双边投资不对称。在过去的14年中,双边投资领域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即投资资金只是从韩国流向中国,且流量巨大,而资金的反向流动却极为鲜见。韩国政府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到300多亿美元,占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5%,目前有40000多家韩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相比之下,中国对韩国的投资项目只有4700项,投入资金累计只有区区18亿元,只占韩国FDI的1.7%。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规模小,多为几万至十几万美元,百万美元以上投资企业仅有9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海运、旅游及劳务、贸易分公司和代表处等服务部门,投资方式多为企业并购(M&A)、参股合资。大宗收购项目对象主要为中间产品和元器件生产企业,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或国有参股企业。目前较大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上海汽车集团公司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会社(48.92%股份)投资5.6亿美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参股GM通用大宇(10%股份)投资5970万美元;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韩国原现代电子(Hydis)的TFT-LCD业务投资3.8亿美元(国内出资1.5亿美元、国外融资2.3亿美元)。
双边投资的严重不对称,尤其是韩国企业争先恐后到中国投资,不仅使大量资金、技术流向中国,大企业的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也纷纷迁往中国。韩国企业这种“连根拔起”(朝鲜日报语)的“西进”投资浪潮引起了韩国政府和国民的深深忧虑。中韩-[飞诺网FENO.CN]
4.两国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今天,经济民族主义不但没有被削弱而且有不断得到强化的迹象,这在亚洲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民族主义以保护和增进民族利益为参与国际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本无可厚非,但却给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带来了挑战。中国相继出台了《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正在酝酿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不遗余力地制定和推广本国的产品和技术标准,并在技术创新和民族品牌培养方面给国内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外国投资的抑制。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透明度,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及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是在华韩国企业业主抱怨最多的问题。
作为单一民族的韩国,经济民族主义力量无比强大,对外国产品和企业的排斥也更加严重。如果说“喝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只是单一的企业诉求的话,韩国的“身土不二”(Shintobun)则向全社会吹响了抵制外来品的号角。韩国人从小就接受“身土不二”的教育,相信“韩国产的东西就是比外国的好”,优先购买国货和本国企业的服务已经成为韩国主流社会的消费理念。结果沃尔玛和家乐福因在韩国经营惨淡,相继退出;诺基亚停止了销售;谷哥(Google)仍在挣扎;雀巢也身陷困境。美国《国际先驱报》报道说:“韩国成为跨国品牌企业的坟墓。”
平衡中韩贸易的关键在于韩国开放本国的农产品市场,但这势必遭到韩国农业协会联盟(简称农协,NACF)的强烈反对。韩国农协是国内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场合,如WTO会议、APEC会议,韩国农民抗议队伍的声势最大,行为最激烈(服毒、跳海、切腹),让世人充分领略了韩民族的强悍、坚韧的示威文化。在农协的压力下,韩国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市场提供高度保护,中韩两国间的大蒜-手机大战、泡菜风波等贸易摩擦的背后都有农协的影子。据《朝鲜日报》(2006年11月20日)报道,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对国际劳工组织(ILO)食品统计和主要国家工艺产品价格进行比较后分析得出,在韩国销售的牛肉、土豆、苹果、胡萝卜等农产品价格在世界最高。韩国牛肉价格为每公斤48.09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价格(9.14美元)的5倍,接近中国市场价格(4.68美元)的10倍左右,而且比一直以来农产品价格最高的日本(46.50美元)还要高。可以说,韩国农民的经济民族主义导致了韩国消费者福利的严重损失。
无独有偶,韩国声势浩大的工会运动也常常令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每年韩国两大全国性工会组织韩国劳总(KCTU)和民主劳总(FKTU)分别组织的大规模“夏斗”(一年一度的夏季罢工活动)声势浩大,令人生畏。韩国本国,如大韩航空、韩亚航空、三星、等都早就领教过工会的厉害,外国企业更成为韩国工会的斗争对象。韩国的劳工运动经常与民族主义合为一体,使韩国患上了“外资厌恶症”。2001年美国通用汽车收购韩国大宇被韩国舆论指责为“美国企业染指韩国核心产业”,通用派出的高层在其住所内被大宇工人围攻达三个月之久。2003年的美国私募基金孤星基金(Lone Star Fund)收购并出售韩国外换银行被指为恶意投机;2004年美国花旗银行收购韩美银行时,工会罢工提出了数十项条件,甚至要求召开董事会或管理层会议时把韩国语作为工作语言,美国人参加要配翻译。此次罢工持续了十多天,最后美国方面施加了多方面影响,韩国政府出面,罢工才得以平息。2006年7月的上汽收购双龙引发了工会长达49天的“玉碎罢工”,给所有计划到韩国投资的中国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5.中韩FTA谈判。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分别与智利、新加坡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达成了FTA,目前与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墨西哥、加拿大、印度的FTA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虽然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政府似乎对中韩之间缔结FTA并不太热心,倒是对与其他国家谈判FTA进行得紧锣密鼓,这其中意图令人玩味。中国从2004年开始向韩国政府提议签订FTA,两国政府于2005年指定中国国务院研究中心和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KIEP)就中韩建立FTA的可行性进行联合研究。在2006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韩国通商交涉本部长金铉宗和中国国务院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河内举行了通商长官会谈,双方就着手展开旨在签订FTA的产、官、学领域的合作研究(预期为一年)达成一致意见。尽管两国都对FTA抱有强烈期待,谈判过程也会一波三折,结果难以预料。众所周知,中韩FTA对中国最大的好处将是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开放市场,但如上文所述,由于韩国农协为反对农产品市场开放可以“斗争至死”的态度,使农产品问题成了韩国政府FTA谈判的“软肋”。日韩FTA就是因为在农产品市场开放幅度方面难以达成一致,经过6轮谈判后于2004年11月陷入了僵局。目前被韩国政府视为“形象工程”、“战略工程”而极力推动的韩美FTA谈判已经过四轮,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的迹象,美国要求韩国在10年内开放所有农产品市场,包括大米市场,还要韩国开放电影、、医药、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市场,这些都是韩国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韩国政府需要“死守”的阵地。
而与中国谈判FTA,困难可能更大。韩国媒体担心,中国农水产品的进口量急增,使韩国农业和水产业的损失将进一步增大,由此也有可能引发国内的强烈反对。韩中FTA将对农水产业领域造成的损失可达韩美FTA所带来损失的10倍。因此,韩国政府计划在与中国的FTA谈判中提出将大米、蔬菜类等主要200多种农水产品排除在开放目录之外,并要求中国向钢铁等韩国主要出口品开放99%市场。现在中国非正式提议:“为了迅速签订FTA,愿意降低农水产品的开放水平。”但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将会作出何种让步,还是未知数。除此之外,两国在服装、玩具、产品、机电产品、日化产品等方面存在着高度产品替代;教育、医药、、、会计等服务市场仍将是双方保护的重点;由于文化同源,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产品市场也将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可以断言,中韩FTA的难度只能比韩美FTA更大。
6.其它问题。除了上述经贸领域存在的问题之外,其他领域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干扰,其中的一些问题所构成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申遗之争”。2006年7月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通过了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遗产地,引起了韩朝两国民间不满。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在中国民间也曾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韩国政府已经着手准备,要将韩国医学古籍《东医宝鉴》申报为联合国世界遗产,这一计划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韩国正在将中国的传统中医由“汉医”改为“韩医”去申遗。“中医之争”又拉开了序幕。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东北工程”。“东北工程”启动之后,随着有关朝鲜半岛与中国古代王朝之间关系的学术报告陆续问世,其中一些观点在韩国学术界和舆论界引起了争议。如何避免两国将问题现实化、学术问题化的倾向和做法,是两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除此以外,两国最近围绕“苏岩礁”(韩方称作“离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亦发生了争执。
虽然这些问题都起源于两国民间,但很容易上升到政府层面。若两国政府不能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处理不慎,极有可能酿成危机。
三、前景广阔
在中国方面,首先,为了均衡地区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基地”战略,投入了大量公共资金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在税收、土地供应、技术支持、财政补贴等方面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人力成本低廉,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商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作为中国政府的“形象工程。”已经获得巨额预算,韩国企业在广告策划、工程管理、电信基础设施、媒体传播、土木工程、物流、建筑材料、表演等特长领域可以大显身手。其次,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7.5%的年增长率,到201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3.2万亿美元,人均2400美元,中国人将具有惊人的购买力,年进口商品总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主要靠内需拉动,着眼于增长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无疑将极大地增加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市场准入。作为WTO成员,中国的国家垄断市场,如电信、邮政、能源、等正陆续对外资解禁,在A股市场上获得“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认证的外国企业越来越多,韩国的跨国企业,如现代、三星、SK、LG、大宇、项蒲制铁、斗山集团、乐天等已经纷纷来到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中国的热潮。再次,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由“粗放型”调整到“集约型”,一些企业的国内投资将受到限制,进军海外市场即将或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有效利用这笔巨额外汇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资助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并且,中国的城乡居民储蓄高达14万亿元,国内存款利息偏低,开拓个人资本投资海外的渠道势在必行。因此,中国政府将积极鼓励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4月发布了有关外汇管理6项新政策的《人民银行2006年5号公告》,开创了“中国美元”投向海外的新时代。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2006年上半年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资金达448亿美元,是去年85亿美元的5.3倍。预计中国流向海外的资本数量将逐年增长,为韩国吸收中国资本注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在韩国方面,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改变了对外资的抵制态度,颁布并修订了《外资引进法》,给予外国投资者税收以及其他多种优惠的同时,加强了对外资的引导和管理。为了吸引外商在国内进行更多投资,2006年11月,韩国产业资源部拟定了创建具有魅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体系、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平台等三大政策课题。为了实现(东北亚商业中心国家实施计划》,2002年,韩国建设交通部、法务部、信通部把松岛新城、永宗岛、金浦填海区、釜山新港、光阳港等指定为经济特区以吸引外资,基础设施方面大规模政府投资已从2006年开始,计划到2020年全部建成。
可见,韩国投资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将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相契合,将对矫正双边贸易、投资不对称,促进两国经济进一步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两国经贸合作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展,货币、能源、环保节能、纳米生物、农业物流、电子商务、新材料、食品保健将作为新的合作领域,为深化两国经贸关系开辟广阔前景。
中韩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地区安全方面,尤其是在处理北朝核问题方面,两国立场相近,配合默契,使半岛无核化进程得以在“六方会谈”的正确轨道上进行。在促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方面,自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培先后对中韩实现“破冰之旅”,三国间的关系重新热络起来,“10+3”体制有可能变成“3+10”体制,推动“东亚共同体”早日建成。在中韩美三角关系中,中国将继续肯定韩国的“平衡者”作用,两国的政治互信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之,建交短短14年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已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状态。但对目前双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而应正视问题,从中韩关系大局出发,冷静、慎重、理智地对待,通过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增信释疑,排除合作中的障碍,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