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产业研究的新思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载体和推动力,研究区域经济问题,首要的是研究区域产业问题。在以往对区域产业问题研究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是主张在区域主导产业理论框架下研究问题。但是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及分析框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我们概括为先“主导”再“区域”。他们认为区域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在区域经济问题上的应用。因此这一类的分析一般是遵从先介绍主导产业的一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然后再引申至区域经济分析的模式。第二种观点我们概括为既“区域”又“主导”。一些学者主张把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合二为一。
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区域经济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问题的“微观化”,一个国家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产业体系并不意味着一个区域也要建立“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建立在对第一阶段观点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这也是目前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主流。但是这种分析思路并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的一致的逻辑关系和分析框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沿用了主导产业的分析框架,一方面又补充进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分工理论。其综合集中体现为选择基准的综合。这种简单加总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把各项指标水平地赋予不同权重,一个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即使在该地区没有比较优势,也可能因为对产业关联度赋予较大权重而成为了区域主导产业,显然这种理论分析应用到实践上会带来错误的产业政策。
二、区域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辨析
1.基本概念
(1)区域主导产业
迄今为止,区域主导产业(regional leading industry)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国主导产业的范畴来自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根据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整个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据此,我们认为,区域主导产业作为我国和其他发展家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一个范畴,主要是因为产业经济关于主导部门理论在区域经济分析的延伸和应用。
(2)区域优势产业
为了研究区域优势产业的涵义,我们首先对“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的定义进行梳理,然后从其定义的发展归纳出其涵义。
“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可通过产业的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衡量。”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2)规模经济要求。(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在不断拓宽:首先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引入,带来了对区域产业问题研究视角的一个转向,即从单一区域的封闭视角到强调区域分工的开放视角;其次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引入,使我们从竞争力角度来认识区域产业问题。
承接以上思路,本文作者认为“区域优势产业”(Regional Industry of Advantage)是基于区域比较优势上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这样一类产业。这类产业又可分为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 2.理论框架
(1)研究视角
主导产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是早期的学家从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中出来的一般。他们的研究视角有两个特点:第一,分析的起点是从单一的国家开始,强调的是各个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共同路径;第二,着眼产业结构演化理论,把产业看成是一个有机体,强调产业具有自身的属性。这种研究视角运用到区域经济层面,就会导致忽略区域差异,强调各区域产业发展的殊途同归,强调产业共同属性。
区域优势产业研究兴起于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全球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和蔓延。在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条件下,优势产业的研究视角截然不同于主导产业:第一,分析的起点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随之产生的区际分工和区域专业化;第二,着眼区域经济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主张从区域差异性上分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差异性。
(2)理论基础
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抽象掉了产业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其理论脉络可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库兹涅茨和霍夫曼的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脉络则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是利用区域差异进行专门化生产并进行区域贸易,以获得比较利益的理论。此外,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还应包括最新发展的竞争优势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机制。
(3)政策涵义
罗斯托在分析主导产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家必须集中资本,优先发展主导部门的思想。把主导产业思想应用到政策上最突出的代表是二战后的日本,日本从主导产业评选的理论可能性、实现途径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等构筑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产业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帮助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起飞。
而优势产业理论,从其比较优势原理的鼻祖亚当·斯密开始就是坚持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者,而倡导竞争优势理论的迈克尔·波特更是反对传统的国家干预和补贴,认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微观层面的而非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国家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就在于维护和优化经济环境。
可见,如同经济学中的其它许多名词,概念之争往往是因为其背后的政策涵义不同所至。主导产业理论更强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优势产业理论更强调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结论
本文从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包括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和政策涵义)比较了传统的区域主导产业和本文提出的区域优势产业。我们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既不是区域主导产业的同义反复,也不能被简单纳入区域主导产业的分析框架,区域优势产业分析代表着研究区域经济的一种新思路,是对过去我国各地区不顾地区条件,重复建设,结构雷同的产业发展实践的一种反思,是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在规模报酬递增、竞争经济学等新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就是从区域自身条件和环境出发,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突出特色的区域差异性产业发展思路。
下一篇: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